嬉皮士运动vs文化大革命
怎样的人能成为群众运动的领袖呢?理论家+鼓动者+行动人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狂热分子》,作者是埃里克·霍弗。Www.Pinwenba.Com 吧他是一个很神奇的人,原因就在于,他是美国当代研究群众运动的最重要的专家,但同时也是一名码头工人。他一辈子,甚至到了七八十岁,都还在码头做苦力、扛大包。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288/396821288/397204936/20140822184708/images/128/Image0.jpg
到底怎样的人能成为群众运动的领袖呢?埃里克·霍弗是这样说的:“能为一个群众运动做好铺路工作的,是那些善于使用语言和文字的人。但一个群众运动要实际诞生出来和茁壮成长,却必须借助狂热者的气质与才干。而最后可以让一个群众运动获得巩固的,大半是靠务实的行动人。”
埃里克·霍弗这段话的意思是,要三种人才能够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第一种——理论家,他们需要为群众运动定义:为什么要发动群众运动,发动群众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但仅仅有理论,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能把理论传播出去的人。因此,必须有一些天才的语言鼓动家和宣传家,把大家鼓动起来。但这似乎也不够,得有人去做这些事儿才行,所以就出现了第三种人——行动人。发动一场群众运动,就需要这三种人。
埃里克·霍弗还说,这个世界上存在天才。的确如此,那真正的天才的群众运动的领袖是谁呢?是能够集理论家、鼓动者和行动者于一身的人。他既有理论能力,能够提出一个概念;同时,他能够鼓动自己的朋友们,告诉大家应该去做一件怎样的事情;最后,他还要有强大的执行能力、细节能力,能使口头上的事情最终落地。因此,埃里克·霍弗说,如果一个人既是一个理论家,也是一个鼓动家,还是一个行动人的话,那他就非常可怕。他就是群众运动的天才。
这个时候,各位的心里会浮现起哪张面孔呢?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两个人,他们一个叫**,一个叫乔布斯。
**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文化大革命,这是当时东方世界里最重要的一次群众运动。而几乎与此同时,在1966年到1988年期间,欧美地区也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嬉皮士运动。也就是说,当中国学生“砸四旧”的时候,美国和欧洲的大学生则在校园里筑起了沙包,和警察对抗,还占领了一些城市的电台,宣布要发起一场“无自由,毋宁死”的自我解放运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迎来了一次“婴儿潮”,上文中提到的“自由主义斗士”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出生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自称“垮掉的一代”,并认为当前的社会失业率提高,出现**和官僚化,理想主义逐渐丧失,他们必须群起而反抗,反抗平民主义,反抗当前的资本主义现状。这便是嬉皮士运动的本质。
嬉皮士运动和**在东方发起的文化大革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288/396821288/397204936/20140822184708/images/128/Image1.jpg
第一,嬉皮士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都反对一切权威。文化大革命主张打倒所有的权威,要“破四旧”,要冲破一切行政机构,嬉皮士运动也一样。“嬉皮士”们要反对所有权威,上帝于是被判了死刑,尼采重新复活。
第二,嬉皮士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都强调,先解放自己,继而解放全人类。因此,当时出现了很多次个性解放运动,其中很重要的一场是,美国和欧洲的学生离开城市,包下乡村,并在乡村过起了群居生活,就像婴儿一样。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解放自己,并用这样的方式拯救全世界,搞垮资本主义。
第三,嬉皮士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都认为,暴力是革命呈现的唯一方式。“嬉皮士”们认为,已经过了讲道理的时刻,世界已经被腐蚀,唯有反抗才是正道。因此,他们在校园里筑沙包,用拳头对抗警察的催泪弹。
第四,嬉皮士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都认为,西方已死,东方永生。西方的资本主义已经将世界带到了一个腐朽的泥潭中,西方所有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都已经无法挽救这个世界,能将世界拉出泥潭的是东方,而且唯有东方。因此,那时候有很多欧美的年轻人都赤脚前往印度等东方的神奇国度,而**更被封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288/396821288/397204936/20140822184708/images/128/Image2.jpg
的确如此,那个时候,不仅**成为了东西方年轻人的偶像,就连深受**思想影响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偶像。比如说,切·格瓦拉,他就曾经到过北京,拜见**,并深受其影响。他是卡斯特罗的亲密战友,他完成了古巴革命,并在革命之后回到哥伦比亚的丛林中,1967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处决。从他被处决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为了神,在他过世的第二年,欧美社会就发生了嬉皮士运动,而且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年轻人的胸口画着他的画像。又比如说,雷锋,他也是**的信仰者。他一生做好事,并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切,直到22岁牺牲。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288/396821288/397204936/20140822184708/images/128/Image3.jpg
有两个地方成为了“嬉皮士”们最后的流亡地——好莱坞和硅谷。
文化大革命持续了整整10年,这是中国灾难性的10年;西方的嬉皮士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初突然“死”掉了,就好像暴风骤雨之后,又复归了晴天似的。为什么会突然结束?为什么聚集在村子里的学生们又变回了在城市里打工的平庸的人?这是当代西方思想史上一个至今仍无法破解的谜团。
有一个西方的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组数据,这组数据似乎可以被看作是对嬉皮士运动突然消亡的合理解释。首先,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的服务业人口历史性的第一次超过了制造业人口——也就是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数超过了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数。一个标志性的一个数据是,麦当劳的员工人数超过了底特律汽车制造工人的人数——而实际上,底特律汽车城的萧条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其次,美国第三产业的总产值也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总产值。
这意味着什么?从马克思到俄国十月革命,再到中国发生革命运动,工人阶级从来都是城市暴动的主力军,可当美国的服务业人口超过制造业人口的时候,蓝领阶层逐渐转化为中产阶级,原先那些“城市暴动的主力军”变成了“资本主义的捍卫者”,这个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商业时期。这或许就是嬉皮士运动最终没有摧毁资本主义的经济上的解释。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嬉皮士运动是否留下了“残存分子”?这些仍然信仰嬉皮士精神的人去了哪里?他们是否仍然留在了美国?答案是肯定的,有两个地方成为了“嬉皮士”们最后的流亡地——好莱坞和硅谷,前者成为了艺术家们的聚集地,而后者成为了技术工程师的天堂。因此,当我们看到好莱坞电影中那些反对华尔街、反对资本主义、反对金钱的桥段,就不觉得奇怪了;当我们看到硅谷的工程师大搞个人创新,信仰个人主义,以致破坏了现有的工业制造秩序、破坏了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也不会觉得奇怪了。因此,美国西部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左翼分子的“集中营”。而保守分子则大多留在了东部的纽约和波士顿,美国东西部文化和政治信仰的分歧,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