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
这也算是于孝天给予崇祯最后的承诺,崇祯不过现在已经改回了信王,听罢之后心中苦涩,但是也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他很清楚当权者的心态,像他这样的人的存在,无疑始终都是于孝天的一块心病,换做是他的话,也肯定不会留下自己的性命。
所以这些天来,他一直在暗中担心,于孝天会食言自肥,当他禅位之后,留他一年半载的之后,找个由头将他举家处死,最终害死他们全家老少,对外随便说一下病逝或者其他的原因,到时候也没有人能怎么样。
但是听了于孝天今天低声的保证之后,他不知道为何,却还是相信了于孝天的话,心中变得安定了下来。
自见过于孝天,以后就不见得能获得好成绩,但是如果在时论和实务方面,有交好的表现的话,以后将会在科举之中获得交好的成绩。
这就倒逼着以后的读书人,不得不放弃以前读死书,死记烂背的那种做学问的方式,而是逼迫着他们必须睁开眼,多关注各种实务方面的学问,关注更多有关民生、经济、工商业等方面的学问,更重视为官的实际工作能力。
另外在策问之外,还增加了数算方面的考核,想要当官可以,但是在数学方面,就必须也要有所造诣才行,就算是不要求太高,起码的一些有关数算方面的学问,是必须要学的东西。
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妥协,暂时还要照顾一下以前那些读书人,起码不能完全站在读书人的对立面,治国方面,现在于孝天还离不开这些旧式的读书人,必须要给他们留下一条晋身的途径才行,否则的话以后恐怕他很难找到足够多的人来给他办事,这也算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当权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最终于孝天才在这方面进行了妥协。
当然于孝天还在科举制度之外,另外增设了一种全新的考试方式,那就是在各部之下,设立了一种新的考试制度,称之为专业考试。
有些读书人以前不是诗赋经义学的不好吗?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业有所专,但是这种人却基本上无缘能中举,也就无法踏上仕途,充其量只能给当官的充当小吏,管一些事情罢了。
但是现在好了,给你们开一条新路,你们不是业有所专吗?这也可以,只要业有所专学有所成,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那么就可以到各部之下,去参加专业考试。
这些专业考试不考诗经之类的东西,只考核各种专业方面的学问。
吏部之下设立的考核项目,主要是行政管理,对于精通管理的人员,可以选择到参加吏部的考试,如果确实在行政管理方面有很不错的能力的话,而且还在各种有关实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判定在这方面学识突出,那么好了,就可以录用,以后可以到地方官府之中任职,***稍低一些,但是也是一个晋身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