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水平与总供给(1 / 1)

物价水平与总供给

经济学家曾经最关注的是总需求。Www.Pinwenba.Com 吧但后来石油价格暴涨引起的供给推动通货膨胀,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失业、高通胀并存的滞胀,使人们开始关注总供给。这就是说,在短期中,影响宏观经济的不仅有总需求,还有总供给。

总供给是经济中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和。但分析总供给时重要的是区分长期与短期总供给。总供给曲线也是指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但在长期与短期中,这种关系不同。

在长期中,经济的总供给是由其制度、资源和技术状况决定的潜在GDP。制度、资源和技术与物价水平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无关。在横轴为总供给、纵轴为物价水平的图中,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即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长期总供给是不变的。在图中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由资源和技术状况决定的,随着资源增加和技术进步,长期总供给曲线平行向右移动。

与物价水平相关的是短期总供给。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在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即物价上升,总供给增加;物价下降,总供给减少。当然,短期总供给也不能随物价水平上升无限增加,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总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受资源的制约而不随物价上升而增加。这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变得垂直了。分析短期总供给,关键是要说明,为什么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

对短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这种关系有三种解释:黏性工资、黏性价格和错觉理论。

黏性工资理论根据了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对名义工资调整缓慢的解释。这就是说,工人的名义工资是由劳资双方为期3年的合约确定的。在合约期内,这种名义工资并不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即名义工资是黏性的。在工人与企业进行工资谈判时,双方根据的是未来预期的物价水平,这种预期的物价水平为双方认可,成为决定名义工资的基础。如果3年中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那么,名义工资除以物价水平得出的实际工资水平就下降了。实际工资下降意味着实际成本下降,以及企业实际利润增加。这时企业的反应是增雇工人,增加生产,于是总供给就增加了。

黏性价格理论根据了新凯恩斯主义者对价格调整缓慢的解释。这就是说,商品的价格调节也并不随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及时变动,即价格是黏性的。这是因为企业调整价格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类似于饭店改变价格时需要重印菜单的成本,称为菜单成本。由于有菜单成本,企业根据预期物价水平,确定自己在一段时期内的价格,一旦决定之后并不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及时调整价格。当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上升之后,总有一些企业并不改变自己的价格,从而这些企业的相对价格下降,产品销售增加,这就刺激企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

错觉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企业对自己出售产品的市场发生的变动产生错觉。这就是说,当物价水平上升高于企业预期的水平时,他们可能只注意自己产品的物价上升,而没有关注整个物价水平的情况,从而认为自己的相对价格上升了,并对此作增加生产的反应,这样总供给就增加了。

这三种理论对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作了共同的解释:当物价水平背离人们的预期水平时,总供给就背离其自然率。物价水平上升到高于预期水平时,总供给增加,高于自然率水平;物价水平下降到低于预期水平时,总供给减少,低于自然率水平。这样,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只有在长期中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与实际水平一致,工资与价格没有黏性,错觉不会发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才没有关系。经济学家们争论这三个原因哪一个更重要,事实上可能它们都在发生作用。

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移动。在长期中,当资源增加,技术进步,长期总供给增加,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向右移动,表示在短期中,当物价水平不变时,总供给也增加了。

在短期中,如果工资成本或其他成本增加,总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表示在物价不变时,总供给减少;反之,如果工资成本或其他成本减少,总供给曲线向下方移动,表示在物价不变时,总供给增加。引起这种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往往是外部冲击。例如,石油价格上升使成本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在物价水平不变时,总供给减少。石油危机正引起了这种变动。

如前所述,在短期中引起宏观经济状况变动的原因既可能是总需求,也可能是总供给。我们介绍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是为了建立一个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各种事件的变动如何通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来影响宏观经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