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水平与总需求
近几年来,许多物品出现了过剩,人们更多地关心起总需求来,政府一再用各种方法拉动内需。Www.Pinwenba.Com 吧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中对宏观经济状况影响大的还是总需求。因此,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总需求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总需求是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需求。政府需求是由政府的政策人为地决定的,而其他需求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经济中各种因素自发发生作用的结果。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因素都不同,但我们在把总需求作为一个总体概念时,考虑的是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把这种关系称为总需求曲线。在纵轴为物价水平、横轴为总需求的图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即物价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其原因何在呢?
我们先来看消费需求。消费取决于收入,也取决于财产。如果用货币来表示财产就是名义财产,如果用货币的购买力来表示财产就是实际财产。或者说名义财产除以物价水平则是实际财产。比如,你有财产100万元,当物价水平是100%时,你的实际财产也是100万元;当物价水平上升为200%时,你的名义财产没变,但实际财产却变为50万元。人们关心的是实际财产,所以,影响消费需求的不是名义财产而是实际财产。
物价变动,实际财产变动,消费也在变动。如果物价水平上升,人们的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这样,物价水平就通过对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这种影响称为实际财产效应,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亦称为庇古效应。
再来看投资需求。投资取决于利率,而货币量的变动要影响利率。影响利率的是实际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量除以物价水平的货币量。利率取决于实际货币量的供求,当货币需求为既定时,也就取决于实际货币供给量。在名义货币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量减少,这就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则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这样,物价水平就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这种影响称为利率效应,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称为凯恩斯效应。
在开放经济中,物价变动引起的利率变动不仅影响投资,而且还通过汇率变动而影响出口,从而影响净出口。这就是说,开放经济中,当一国物价上升,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上升,高于世界利率水平时,国外资本流入。外资的流入就是在一国进行投资(直接投资或购买股票、债券、不动产等),这样,这些外资就要兑换为该国货币。在该国外汇市场上,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汇率上升。汇率上升使该国物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上升,从而竞争力减弱,出口减少。物价上升引起的利率与汇率上升使出口减少称为汇率效应,由英国经济学家弗莱明和加拿大经济学家芒德尔提出,称为弗莱明—芒德尔汇率效应。
在总需求组成部分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消费是稳定的,净出口占的比例并不大,投资的比例尽管远远低于消费,但波动大。所以,引起总需求变动的关键是投资。引起投资变动的是利率,在影响总需求的三种效应中,经济学家最重视的是凯恩斯效应。
由以上分析来看,物价水平变动影响总需求是无疑的。但有不少人把这种理论运用于分析现实问题时产生了疑问:我国这几年物价水平低迷,为什么总需求还不足呢?
首先,我们要记住,经济学中的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假设就是理论适用的条件。如果所假设的条件不存在或改变,这种理论就不适用。在分析总需求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时,也是假设影响总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如果这个假设条件不存在或有些条件不具备,这种分析就要重新考虑。例如,我们分析投资时仅仅注意利率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其实影响投资的还有GDP的水平与增长率,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我们是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说明利率与投资的反方向变动关系的。但如果其他因素变动,情况则不一样。比如,当GDP迅速增加或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大增时,即使利率不变,投资也会增加,甚至利率上升,投资仍然增加。经济学家用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来表示这种情况。例如,物价与利率不变,投资由于其他因素增加,就使整个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现实中我国物价水平低迷而总需求仍然不足,主要是由于这些因素引起的。
其次,这一理论适用的有些条件我国并不存在。例如,我国资本市场没有放开,实行固定汇率和外汇管制,这时汇率效应实际上并不存在。物价下降并不能使汇率下降,当东南亚国家汇率贬值,而我国不贬值时,反而使我国出口减少了。
最后,我国现在存在的总需求不足是相对于总供给而言的。这就是说,总供给中的结构不合理,引起某些产品过剩。这不是总需求的问题,而是总供给的问题。仅仅增加总需求解决不了这种结构性不平衡。
理论是对复杂现实生活的抽象。要用理论来解释现实经济现象、解决现实问题,切忌教条式地照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学好经济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