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决定与宏观经济(1 / 1)

工资决定与宏观经济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由劳动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随供求变动而及时变动,即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Www.Pinwenba.Com 吧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市场是出清的。因此,经济中不会存在非自然失业。

但是,现实中的确存在非自愿失业,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的情况经常存在。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角度解释了失业的原因,也指出了工资中能升不能降的刚性。凯恩斯没有把微观经济中工资决定的机制与宏观经济中的失业联系在一起,用前者去说明后者,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者认识到这一点,用工资决定来解释失业问题。这就是黏性工资理论。

黏性工资指工资由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也随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但工资的变动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黏性的意思就是变动慢。这种理论的关键在于解释工资为什么具有黏性。

工资具有黏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资决定中的合约理论。这就是说,工资是由劳资双方之间的合约确定的。这种合约或者由工会代表工人与企业签订,或者是工人与企业之间一种双方承认的隐含合约。这种合约一般为期3年,在合约期内名义工资不随劳动市场供求关系变动而变动。工会和企业根据对劳动市场未来的变动及预期物价水平确定未来3年的名义工资,在3年之内这种名义工资不变。劳资双方都知道未来3年内劳动供求关系会发生变动,为什么还接受这种名义工资不变的合约呢?

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风险厌恶者,想尽量减少风险,求得稳定。为了避免风险也就要放弃可能的收益。工人希望在未来3年内收入和就业稳定,以保证自己稳定的生活水平。如果未来3年中,劳动市场供大于求,有这种合约保证,他们的收入就不会减少。这就消除了风险。他们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则是如果劳动市场供小于求也不能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也希望稳定。工资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工资稳定,成本才能稳定。企业为了消除劳动供小于求时工资增加、成本增加的风险,也要放弃劳动供大于求时可以降低工资的好处。工人和企业从消除风险求得稳定的愿望出发,都接受一定时期内名义工资固定化的合约。这样,在合约期内无论劳动供求关系如何变动,名义工资都不变。这就形成工资变动慢于劳动供求变动的黏性。这是工资决定的合约理论。

工资黏性的另一种解释是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局内人指已在企业内工作的人,局外人是想进入企业工作的人。新工人进入企业,通常要由局内人进行培训。如果企业实行双重工资制,即向局内人支付高工资,向局外人支付低工资,而通过培训的局外人可以代替局内人。这时,局内人都会感到局外人的威胁,即如果局内人仍要在工资谈判中保护高工资,企业就会用低工资的局外人代替高工资的局内人。这样,局内人就会拒绝培训局外人。培训局外人无疑是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只有在企业为局外人支付与局内人同样的工资,局外人不是局内人的威胁时,局内人才与企业合作培训局外人。而且,企业也只有为已培训的局外人支付与局内人同样的工资,才不至于被其他企业挖走。企业为局内人与局外人支付同样的工资,这样,劳动供给增加,有局外人进入时,工资并不会减少,这就形成工资黏性。而且也使局外人进入不易,引起失业。

黏性工资的第三种解释是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是企业支付的高于劳动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效率工资可以使企业吸引更好的劳动力,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减少工人流动,而提高企业效率。如果效率提高带来的好处大于支付工资的增加,对企业来说就是合适的。在现实中许多企业支付效率工资,而不支付市场供求决定的均衡工资,说明这种工资制度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效率工资是根据效率来确定工资水平的,而不是根据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工资的。这样,工资就不随劳动市场供求关系变动而变动,具有黏性。而且,在效率工资之下,企业尽量减少雇用工人,失业也会增加。

此外,最低工资制度和工会的存在也会引起工资黏性。在最低工资制下,无论劳动的供给如何大于需求,工资也不能降到最低工资之下。工会的存在也会阻止在劳动供大于求时工资的下降。同时,最低工资和工会也增加了失业。在最低工资时,找到工作的不熟练工人受到保护,但劳动需求减少,另一些不熟练工人找不到工作。在有工会时,工会会员受到保护,而非工会会员的失业会增加。

这些理论说明,在信息不完全和竞争不完全的劳动市场上,决定工资的不仅仅是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而且还有各种制度因素。这些制度使工资并不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及时变动。这种工资黏性引起了宏观经济中劳动市场不能出清,失业存在。由此看来,制度是重要的,减少失业也要从制度改革入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