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面纱(1 / 1)

揭开货币的面纱

货币这东西让人爱,又让人恨。Www.Pinwenba.Com 吧爱之者称“有钱能使鬼推磨”,恨之者称“钱为万恶之源”。其实这些都是对货币的价值判断。经济学家关心的不是货币本身好坏的道德含义,而是它在经济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货币是随着人类交换的产生而出现的,但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受到关注还是近代的事。地理大发现使金银大量涌入西欧,物价飞涨。这个事件在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但经济学家发现,这种金银货币的增加仅仅引起物价水平上升,对实际经济并没有实质性影响。于是法国经济学家波丹总结出了货币量与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的关系。这就是说,物价水平和货币的价值由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与货币量同比例变动,货币价值与货币量反比例变动。这就是以后由李嘉图、休谟等古典经济学家都坚持的货币数量论。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把货币数量论概括为交易方程式,即货币量乘货币流通速度等于产量(GDP)乘物价水平。当货币流通速度和产量为固定的量时,货币量与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

与货币数量相关的是,经济学家坚持了古典二分法,即经济分为实物经济与货币两部分。实物经济由资源与技术状况决定,与货币无关,而货币仅仅决定物价水平。根据这种古典二分法,货币在经济中是中性的,仅仅是经济的一层面纱。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论和货币面纱论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成为经典性货币理论。

凯恩斯在《通论》中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打破了古典二分法,揭开了货币面纱,说明了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凯恩斯的分析,把实物经济与货币联系起来的是利率。在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决定了利率,利率通过对总需求中投资的影响而影响整个经济。这是因为,企业投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投资用银行贷款进行,贷款要支付利息,利息是投资的成本之一。利率的高低决定了投资成本的大小。因此,当利润率为既定时,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资,利率下降鼓励了投资。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种过程归纳起来就是:货币量增加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增加了投资,投资增加使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经济进入扩张时期。如果货币量减少,这个过程就反方向发生作用。这个过程就是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也是政府采用扩张性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依据。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货币影响经济的关键是利率,因此,货币政策的中心是调节利率。变动货币量是调节利率的工具,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是利率变动的结果。

货币主义者对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就在于在短期中,货币既影响产量又影响物价,但在长期中货币只影响物价而不影响产量。他们的这种理论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者强调,在短期中货币对产量的影响并不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发生的,而是通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发生的。因为在短期中,物价水平也由货币量决定。当货币量增加时,物价水平上升。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上升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企业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生产,增加了产量。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量变动对利率的变动是不确定的,而对物价水平的变动是确定的。凯恩斯主义者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不爱爱自己的人,而爱不爱自己的人”。

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量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对产量的刺激作用是暂时的、有限的。用增加货币量的方法去刺激经济在短期内也许有效,但从长期看,产量取决于资源与技术,不取决于物价水平。一味用增加货币量来刺激经济最终并不能增加产量,只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他们反对这种政策,认为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实现物价稳定。在一个物价稳定的环境中,只要让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就能实现充分就业。不适当的干预反而会成为经济周期波动加剧的根源。

面对美国经济严重的滞胀,这两派争论激烈。但从现在来看,这两派的观点应该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家现在的共识是在短期中货币量既影响产量又影响物价水平,而在长期中货币量只影响物价水平。但这种共识并不是货币主义战胜了凯恩斯主义,而是结合了这两派的观点。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所以,直至今天美联储仍通过调节联邦基金利率来调节经济,并通过改变货币量来达到调节联邦基金利率的目的。但美联储也极为重视货币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力争保持一种低通货膨胀的环境。看来经济学家的确是在争论中逐步接近真理的。

当然,这两派观点的某种接近与融合,并不表明经济学家对货币问题完全达成一致,也不表明货币理论已经十分完善了。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作用日益重要、复杂,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在深化,还会有新的分歧与融合。经济学无顶峰,要揭开货币面纱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