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武将,问这两位老国公那就是问对人了。Www.Pinwenba.Com 吧
镇国公与威国公两位老而不死的开国武将把边城几个关隘的守将从性格到能力都做了一个比较统筹的交待,又对几个关隘的守军战备情况以及可以坚守的天数预估了一番。
开华帝听得频频点头。
孟丞相在他那笏板上比划来比划去的,把离他很近的工部尚书看得很是莫名其妙。
“孟爱卿以为我们派何人出征为宜,粮草事宜可有问题?”
“若只应对突厥兵马,国库尚勉力可支。若是回圪、吐蕃和周边一些小国也趁火打劫的话,边关全线开花,大庆朝大概就会打成一锅粥,再无安宁之日,只怕群雄割锯的情形会再现。”
殿上君臣俱是一震。
孟丞相虽说有几分危言耸听,但这话未必就不会变成现实。
曾经历过乱世的镇国公和威国公面上都现凝重之色,乱世人不如犬啊。
世家大族也罢,平民百姓也罢,身处乱世亦不过是悲惨的境地不同罢了。
“乱世出英雄,想来接下来又会是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啊。”
殿上一片肃静。
丞相大人现在不是感慨的时候,赶紧想辙儿啊?
“南王这次真是要置社稷天下于不顾啊,圣上可派人至城头传话质问南王,大庆朝分崩离析到头来他能得到什么?跟随他谋逆的将士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到底图了个什么?”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天下安定尚未久,可人心却崩坏至斯啊,其实乱一乱也未尝不好,只要吃过乱世的苦,才会知道国家安定是何等荣幸之事。”
“派人去传话。”开华帝火气很大,丞相说的情况虽然夸大,但事情却也未必就走不到那个地步,庆朝之前人们经历群雄割锯的时代,太祖爷历经艰辛方始中原一统。
“不过,圣上也毋须太过忧虑,臣相信边关将士会以身护我国门,未必不能坚守到援军到达。”
“丞相又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有大臣忍不住暴出不同声音。
孟明远不为所动,淡淡地道:“事情不是我们不想,它就不会发生,打仗嘛,就得把最坏的结果都想到了。想得美好事到临头才会捉瞎犯难。”
“丞相若无良策,也不必如此恫吓于人。”
孟明远无所谓地道:“丞相之位,有能者居之,大人若有才,本官自当相让。”来嘛,别客气,相位这烫手山竽在这个时候跟炮烙似的,不怕死的尽管来啊。
开华帝此时确实有些六神无主,偏偏这个时候他的丞相还做出一副“哥要撂挑子不干了”的架式,这实实地让帝王光火。
“孟明远,你给朕想办法,想不出办法朕就灭你满门。”
“早死早投胎,下辈子也好让他们投个好人家,跟着臣实在不是个好命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面对这样光棍的丞相,殿上君臣面面相觑。
“臣早说过光附议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此值国家危难之际,正是需要群策群力的时候,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满殿文武百官难道俱是酒囊饭袋不成?”哥让你们没事就研究附议的,丞相是百官之首,但不是百官之替罪羊。
没事的时候你们想拉丞相下马,有事的时候你们推丞相出来替死,天下没这样美的事。
“你们平时不是个个自称国家忠臣栋梁吗?你,你,你”开华帝随手指点出几个人,“你们也是才高八斗的大儒,紧关要节的时候难道都拿不出个主意来吗?那朕要你们何用?”
孟明远心里暗爽地看着新帝喷那些文臣。
“臣以为当立即派兵马驰援边关。”
“臣以为当务之急陛下应旨颁天下,晓谕天下百姓,为国抗敌。”
“……”
孟明远一心二用,一边竖着耳朵听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说对策,一边继续在自己的笏板上比划。
热闹围观归围观,正事也不能不干,
威国公偷偷捅捅跪在自己身边的镇国公,往一个方向斜了斜。
镇国公顺着老伙计的目光看过去,就看到孟丞相正低头跟他自己手里的笏板较劲儿。
两个老国公对视一眼,不由会心一笑。
坑了满朝文武一把,丞相也没真就撂挑子不干,估计等他热闹看够了,也就心平气和了。
朝堂议政说白了有时候就跟菜市场买菜一样乱糟糟的,这是孟明远很多时候的心里感慨。
什么文臣武将了,激动起来在朝堂上打骂起来的历史也不是没有,唯一可惜的是他在大庆朝当官的这些年还没碰到,其实他真挺好奇的。
开华帝听着百官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一边蹙着眉头打量殿上众人的表情,然后——他就发现了他们大庆朝的丞相大人抱着笏板站得玉树临风一般地在那边儿看热闹!
“孟明远——”开华帝这气儿就不打一处来啊,心想:你把朝堂的水搅得一团混,你自己搁旁边看戏看得热闹啊,你还能有点儿大局观不?你好歹现在是处在宰辅的位置啊。
看戏看得正热闹的孟丞相呆了一下,马上反应,“臣在。”赶紧地麻溜跪下了,鹤立鸡群不好,还是跪着大众点儿。
“你在旁边看半天,有什么心得体会?”开华帝阴恻恻地问。
孟明远道:“回圣上,臣就觉得两只耳朵有几百只鸭子在叫,还没来得及有什么心得体会。”
“……”
这混蛋丞相,这不骂人吗?
百官顿时就有统一意见了。
武将们说话少,所以大多数都低头在心里偷乐。
相爷这毒舌,是真服了!
有毛的心得体会啊,丫一帮大臣鸡一嘴鸭一嘴的说半天大多是车辘轱话来回讲啊,就是派兵啊,抽丁啊,增加税赋扩充国库增加军晌了……最后,实质性的建议根本没几个,有的也只是很让人淡疼的。
你妹的,竟然还有提议和亲的,先安抚周边小国的。
一帮大老爷们,有事的时候不说热血拼杀,竟想着拿女性去牺牲啊。
开华帝刀子一样的目光甩给丞相大人。
孟相爷很识时务地低头,老实地道:“别的臣不好说,可用公主和亲之议,臣不赞同。我大庆朝是无男儿了吗?竟然需要用女儿去牺牲,这让臣突然想到曾经在某本野史上看到的一首诗。”
“何诗?”开华帝不由动问。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百官再次默然。
这诗会是丞相从书上看来的,恐怕就是丞相自己临时做出来嘲讽他们的,他们这些人中不缺饱读诗书之辈,这样的亡国悼亡诗,若有流传他们岂会不知?
开华帝略微沉默之后,慢慢开口道:“这诗甚好。”拿他们皇家的女儿去牺牲,即使万般无奈也是种耻辱。可若不同意,又会被百官抨击不顾大局,丞相这样将巴掌狠狠煽到他们脸上的行为,其实开华帝是真心很爽快的,只不过不好表现出来罢了。
“若不先安抚边远小国,若战事一起,他们与外敌联合,我们岂非腹背受敌?”某大臣振振有词。
“既是小国何不干脆灭了他们?”孟明远的话十分凌厉。
“那样岂非又要耗损人力物力与精力,在我们与突厥这样的强敌开战时,实非明智之举。”
“突厥非一时能解决,但小国则不同,拼着自损八百,也要先把小麻烦先掐灭在萌芽阶段,然后再跟强敌死磕到底,没有了拉后腿的,到时候就看双方谁更能拖得起了,我朝占据中原肥沃之地,与突厥所占荒芜之地不同,我们耗得起。”
“我朝立国未久,虽与民休养生息,然人口仍未有太大增长,若用兵过甚,兵力如何补充?”另一大臣开口。
“我们有这样的忧患,难道敌人便没有吗?既然起点是一样的,何用惧他?”
“加征税赋总可以了吧?”某大臣突然很没自信。
孟明远看过去,淡淡地道:“既知我朝立国未久,百姓生活仍是艰难,此时加赋无易杀鸡取卵,李大人是觉得外御强敌不爽快,还想要民乱频起不成?”
靠!
丞相果断还是保持他那该死的沉默好了,合着他们说出来的他就都能给面无表情地否决了啊,既然他要否决,还非拽着让他们提方法干嘛?
吃饱了撑着了吗?
“黄门官,纸笔伺候。”孟明远觉得热闹看得差不多了,可以心情愉快地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