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初战告捷(1)(1 / 1)

汉魂 花孔孟 2219 字 7天前

初战告捷(1)

“好像是一个叫刘致远的人。Www.Pinwenba.Com 吧”

“刘致远!”伯颜众人一听,皆没有听到过此人。

“有没有那人的资料。”伯颜道没有因为刘致远是无名小卒而掉以轻心。

“好像是那个平江府制置使的学生,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原来,是一个书生呀!”忽刺大笑道。一点也没把刘致远当回事。

伯颜,想了想道:“汉人常说先礼后兵,前几天不是有一个投降的书生吗?让他先去招降。”

麻士龙大约四十岁,是土生赣江人。没有读过书。十几年前,蒙古人征服大理,由大理北上妄想以此灭亡南宋,期间途径赣江,麻士龙就是那个时候响应当时赣州知州的号召,拿起武器抗元。没想到,这一当兵就干了这么多年。

平江到常州这一片都是平原,历来都是中国的粮仓。可现在,人们为了躲避蒙古兵的侵扰,纷纷南下,没有逃的人也大都躲进城池之中。曾经的良田已变为成一片荒芜。

“前方是那里呀!”刘致远开口道。

“回将军,是望亭。”麻士龙回答道。对于这个称呼,刘致远已经习惯。就是连伊玉见到他也这么叫。刘致远一开始还不习惯,可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

望亭这个地方,刘致远不太清楚,但听伊玉说过,它位于太湖旁。来个这么多天,他还没有好好看看这个美丽的湖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有了这座湖泊,才会有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

“让将士们这望亭休息一晚,明天再赶路吧!”刘致远吩咐道。望亭是他们在平江的最后一站,明天,他们将要到达常州地界,等待他们是残酷的战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常州,这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太重要的战略要地。但对于首都位于临安的南宋来说,常州是它北面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将军,前几天派出的探子已经回来了。”杨虎来到刘致远身边道。

刘致远挑了挑眉道:“联系到张全的吗?”虽然,张全那只有两千淮军,但他毕竟是朝廷派来的,在平江的时候,文天祥就已经吩咐他尽量不要和那张全惹矛盾。

刘致远从柳成那里也听过张全那人的一些事,胆小,怕事。但也没有办法,随让他是自己的上级呢?

“据探子说,他们快到五牧了,如果不出意外,按照我们现在这个速度大概在虞桥可以遇到。”杨虎回答道。

此时,他们已经到达常州地界。不久前,常州方面已送来消息,整个常州周边的县区都以被蒙古军占领,所以,刘致远一路上非常小心,派出的斥候比平时多了好几倍。虽然,刘致远还是第一次带兵,但也知道及时掌握敌情,对一场战争的重要性。

平江府。

“柳都统,你说安之他真的可以吗?”文天祥担心的看着柳成问道。毕竟,刘致远还是第一次带兵,说实话他对刘致远真没有什么信心。要不是有柳成的劝说,他真的不会用刘致远,还有就是,他已不打算在收学生了,那刘致远算是他最后一个学生,他不想他有事。

“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吗?”柳成反问道:“常州一失,平江必不保,所以,常州一定要救,可就凭我们手上的五万兵士,能打通平江到常州的通道吗?”文天祥从赣州带来有三万赣军,但被刘只有带走了近小一半,再加上平江原来的三万兵,正好有五万。

“蒙古骑兵凶猛,常州到平江之间又无险可收,我们这点兵根本不够用,除了让安之试试没有别的办法了。”柳成接着说道。

“也不知道,你对安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信心。”文天祥无奈道。

柳成接着说道:“安之那人胆大,不墨守成规,没有官场里的那些弯弯道道,除了他我想不出谁还能遏制住那张全。”

别的不说,这一点柳成说对了,刘致远是从现代来的,即使对皇权都没有一点敬畏之心,别说一个小小的张全了。

“希望如此吧!”文天祥想想刘致远对他说的那些话,心里稍稍有些信心。

“报!前方发现一股蒙古兵。”这时一个探子前来禀报道。

“停!”刘致远让全军暂停前进,毕竟他要了解前方蒙古军的军情,然后,在坐进一步的打算。

“可看清敌军有多少人?”刘致远急忙问道。深深吸了一口气,将心中的气息慢慢压下。这很可能是他一生里第一场战争,即使之前,他已经做了大量功课,可刘致远心里一些底都没有。纸上谈兵和实际的战场岂可一概而论。

“回将军,大约共有三千人,且都是骑兵。”探子再次禀报道。

“将军,这必是蒙古军的先行部队,后面必有援兵,决不能让他们汇合。”麻士龙上前一步道:“末将愿先带兵,将其击败。”

刘致远没有答应麻士龙。打败这三千兵,刘致远还是有信心的。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赢了又怎么样呢?他这次是支援常州的,即使赢了也盛不了多少人,那到了常州又有什么意义呢?

“麻指挥使莫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敌军的军情。”刘致远说道。

麻士龙本以为刘致远是胆小不敢应战,可看到刘致远亲自到前方了解军情,也就没有说什么了。

蒙军军营。

“麻也,你说丞相让我们把那个书生带来有什么用,到时还不是让人家煮了。”胡里做在军营里不浑道。话说,蒙古人最爱干的是就是让投降的宋人到宋军里去劝降,而不肯投降宋军那个不是对“汉奸”,恨之入骨。善良一点的就将之当众杀头,而有些的直接将那些人给煮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对宋人可一点都不好使。特别是看到叛徒的时候。从这一点看,宋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一群人。不想后来的明朝,一群腐儒。从这方面也能看出蒙元对汉人毒害之深。

而前几天,蒙古兵就派了一个宋人去劝降,结果让常州知州给煮了。所以,胡里才有此一说。

“丞相的命令,我们只管遵守就好。”相对于胡里,麻也还是比较理解丞相的决定的。虽然,派劝降使者这反面风险比较大,但收益大呀!而且也有成功的经验,襄阳城就是这样打下来的。这说这风险也只是一个投降的汉人,杀了他们也没有什么损失。

“宋军那边可有什么消息。”麻也对一旁的士兵问道。他可不想胡里,一点也不将这支宋军看在眼里。虽然他听丞相说过,这次带兵的仅仅是一个从没有带过兵的书生。但他总感觉这支宋军不那么简单。

“回将军,据探子来报,这支宋军大约有一万人左右。”刘致远带来的人稍多,蒙古人看不出具体有多少人。

“而且,还有少量的骑兵。”士兵又接着补充道。

“骑兵。”麻也微微皱眉。

“哈哈哈!宋人的那些也能称的上骑兵。他们要是敢来定让他们有来无回。”胡里一脸不屑道。

其实,也难怪胡里这么说,宋朝失去北方已有两百多年,早已失去了马匹的来源。汉人那还能组建出强大的骑兵。

刘致远站在远方,观察着蒙古人的军营,并且让人记住蒙古军营的分布方式。如果这时候,蒙古人知道宋军的主将这这里,以蒙古骑兵的激动能力,完全可以追上他。

“走吧!回去吧!”刘致远对一旁的兵士道。伊玉和麻士龙都要来,但都被他拒绝了。

王良臣很郁闷,他本是镇江的官员,蒙古人打来了,为了保住小命,他只好投降蒙古人。本以为可以保住小命。可没想分到这么一个差事。他的那些前辈们的遭遇他可是清楚的不能清楚了。当他还是一个光荣的大宋官员的时候,他就有幸亲手解决一个。果然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将军,蒙古人派来一个使者。此时,正在大营里等候呢?”刘致远一回来,就有人上前来报。

“哦。”刘致远微微好奇道。蒙古人喜欢派劝降的使者,这一点他还是知道一点的。

“走,去看看。”刘致远一想,有些欣喜道。

刘致远走到大营,伊玉和杨虎他们都在。而一个书生打扮的中年男子正跪在大营中央。

“你就是那使者。”刘致远走到营帐中看着地上的男子道。

“将军!”伊玉三人行礼道。

刘致远拜拜手,示意不必多礼。

王良臣可是下坏了,他一来大营,说明来意,那个叫杨虎和麻士龙就要让人将他煮了。要不是那个叫伊玉德阻止,说主将不在,他们无权做主。这才保住一命。

“你是谁,有何贵干。”刘致远一脸冷笑的再次开口道。刘致远一脸厌恶的看着地上的男子。软骨头,难怪会投降。

“回将军,小的是王良臣,是!受丞相的命,来!劝降的。”王良臣吞吞吐吐说道。他没敢说他曾是朝廷的官员。即使,他知道这有些自欺欺人。人家,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曾经的身份。

“将军,这人是个叛徒,他曾经是大宋的官员,为了自己的小命,投降的蒙古鞑子。”麻士龙一脸愤恨道。

“哦。”刘致远淡淡哦了一声,并没有听到那人是叛徒而有任何改变。

“将军,这人贪生怕死,是汉人的败类,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麻士龙见刘致远并没有因为王良臣是叛徒而生气,顿时急道。

“我知道,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刘致远拜拜手道。

“可是!”

“好了,我自有打算。”刘致远大声训斥道。

麻士龙心里不忿,但刘致远是他上级,他也没有办法。只好混恨的退到一边。

王良臣见到刘致远的样子,心里很是激动,在他看来,刘致远很可能是打算投降,不然也不会这样帮他。想想回去以后的奖励,王良臣心里那个激动。

“将军,这是丞相写的亲手信。”王良臣壮了壮胆,从地上起来将一封信交给刘致远手里。

刘致远接过信,细细品读。大致就是,投降后,有什么什么好处,大开空头支票。一旁的麻士龙见到刘致远的样子,面如死色。心里暗暗决定,若刘致远敢降,就当场杀了他。

刘致远静静走到王良臣身边,大笑道:“大胆,好大的狗胆。我熟读圣贤书几十载,岂能与贼人为伍。”

王良臣一听,心道不好,这下小命定不保,吓得摊在了地上。而一旁的麻士龙和杨虎松了一口气。而伊玉比较了解刘致远所以一直没说话。而一旁的杨虎,也是他拦着,不然肯定会和麻士龙站在一起。

“饶命。饶命。”王良臣跪在地上拜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