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二流国家(1 / 1)

读史读人心 风乍起 1534 字 6天前

二流国家

终于有一天,周成王逮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有人在成王亲政之后向周成王说周公的坏话。Www.Pinwenba.Com 吧这正中成王下怀,于是成王下令捉拿周公,周公逃到了楚国。但是周公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当初,成王幼小时,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说:“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旦。”

也把那祝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病果然痊愈。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成王之所以泪流满面是因为毕竟周公对自己是尽心尽责,对这位叔叔还是很有感情的,自己叔叔对自己这么好,很感动,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当然,没有能够拿到周公的谋反的证据,心里也挺窝火的。

后来周公死了,成王对于这位叔叔还是给足了面子,周公的良好形象一直留在我们心中。但是并不代表周成王不恨周公。要知道周公对于周朝的贡献那可是太大了,从帮助武王夺天下,修订周朝的法律的典章,还帮助成王平定叛乱,可谓是周朝的第一功臣,连姜太公都不如他。

可是他的鲁国在周朝好像最多算一个二流国家,跟那些强国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这难道不是周成王可以限制的结果吗?所以周公的完美形象是后人塑造。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将人变成神,就往往忽略了人本身的特点。我们一再的塑造神,好像将这些人立为标榜,可以影响后人全部成为孝子忠臣。

可是我们发现的是,以后的历史,人干的坏事越来越离谱。这些榜样根本就没有用。胡适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讲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打探到的,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我们中国成天就知道树立什么道德楷模,可是翻看我们国家的历史,那真是伪君子遍地的肮脏国家,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国家多讲些规则,少谈点道德,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欧美国家没有雷锋,没有李素丽,没有焦裕禄,孔繁森。但是人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卫生,人与人之间讲文明懂礼貌。我们几千年是不是做着舍本逐末的事情呢?

周公的故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着名的权臣,无论是功绩还是名声都是一等一的,权臣能做到这个分上的可能只有诸葛亮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活着的时候权倾朝野,死了之后还能得到后世的无限尊崇。

应该说这两位都是幸运的,他们辅佐的国君都还算是知恩图报的仁君,给他们留足了面子。想想张居正,想想多尔衮,就知道这二位要幸运的多。同样周成王能够顺利的将权夺回来,也是历史上少年天子和权臣较量成功的典范,可以写进教科书让后世君王学习。

我们看看一个少年天子,能够战胜权臣要具备哪些条件:首先,要有一个能够和权臣抗衡的大臣,这个大臣对于权臣来说不敢轻易的去动他。比如吕不韦当政时有嫪毐,张居正当政时期有冯保,多尔衮当政时期有济尔哈朗,鳌拜当政时期有遏必隆等等。这些大臣可能实力,能力不如权臣,但是权臣绝对不敢随便动他们。

他们也未必和这些权臣势不两立,形同水火,但是绝对不是一条心。正如我们这里讲的周公和召公,表面上看他们配合的很好,实际上,周公和召公绝对不是一伙的人。我们可以想象一旦周公要是想篡权,他付出的代价那是相当大的。

其次,少年天子一定是个英武之君。我们就拿秦始皇,万历皇帝,顺治和康熙来看,这些人可都不是庸碌之主,除了万历皇帝,后来可都有着不凡的政绩。而万历皇帝你可以用各种不堪的形容词去形容他,但是你绝对不可以否认他的聪明。所以少年天子的自身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自己不行,别人再怎么帮你也是没有用的。

最后,少年天子一定要有忍耐之心,要能沉得住气。试想想,如果顺治皇帝,康熙皇帝过早的和多尔衮或者鳌拜翻脸了,那么还会有后来的康乾盛世吗?忍耐是最为痛苦的一件事情,但是一个要想成大事的人如果不能忍耐,那么他必将一事无成。

在这里我还要为成王的胸襟与厚道而鼓掌。实话实说,君权是排外的,否则和相权不会经常地发生冲突。我们不应该去苛责君不对,或者权臣不对。试想一下,你要是君,或者你是权臣你也没有选择,不干掉对方的结果可能就是你死。到了那个份上你没有回头的机会了。对于**制度我已经抨击了太多太多,以后还要不断的抨击。今天就暂且放过他吧!既然我们这本书叫《读史读人心》那么我们看看胜利者的成王的心究竟是怎样的。

成王心胸宽广,在非常漂亮的剥夺了他叔叔所有的政治权利之后,居然没有对其进行反攻清算。而是保存了他叔叔的美名,他的叔叔给后世留下了功成不居,恬淡的形象。成为后世大臣的典范,后来成为了儒家的圣人(当然可能文件缺失让我们没有看不到周公被清算,不过我依然还是认为周公是没有被清算的,儒家这样重名分的学派是不可能崇拜一个失势被清算的权臣的)。

试想想,后来的霍光,张居正,多尔衮,鳌拜都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啊。这些权臣是身败名裂,家产抄没。可是他们的君主又给后世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屠杀功臣等等。也就是说君主们憋了那么多年的气终有一天爆发出来对自己的伤害也不小,甚至在史书上留下非常恶劣的形象。

而我们的周成王却要非常的高明,他的胸襟真的是比大海还要宽广,同样他也是一个活明白的君主,只要实际功效,没必要把事情做绝。我们可以想象周公在成王一朝的嚣张跋扈的形象。说不定周成王还不断的封赏周公,没准是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皇,这样到达顶点。可是周公失势之后,成王依旧保持了周公的爵位,封地,将他的功绩记录在史籍之中永远流传下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公的形象越来越高大,直到后来成为了圣人。而周公的政治权利成王毫不客气的剥夺了,甚至应该是诸侯中最强的鲁国也给予了诸多的限制,以至于周公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厉害的君主。

这本身就很奇怪,每个国家都经历过动荡,为什么同样是当年响当当的功臣,后来齐国可以出齐桓公,晋国可以出晋文公,可是鲁国却不行呢?这和周成王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周成王拿光了周公的里子,给足了周公面子,可以说没有哪个君主有这样高明的政治手段和胸怀。

就冲这一点周成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胸襟的君王。后来的君主比起周成王都应该改汗颜,今天男人也应该学学周成王,你看人家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对手的。一个君王能有这样的胸襟,我们可以想象,在周成王治下,他的百姓肯定过得非常幸福。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孔子总是要提起文王,武王和周公。文王是后来追封的,实际不过是一方诸侯,武王也就做了两年的天子。

真正开创周朝大业的是周公和成王。我甚至可以这么说,文王,武王,周公的盛名基于成王的伟大。如果成王是一个刻薄之人,那么周朝会黯然失色不少,不会成为后来所有朝代都想要效仿的朝代。

一个人的胸襟有多重要,看看周成王就知道了。男人豁达些,你的胸襟有多宽广,你的成就就有多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