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第一权臣(1 / 1)

读史读人心 风乍起 1599 字 6天前

我们要讲的是大名鼎鼎的周公。Www.Pinwenba.Com 吧儒家将其奉为神明,因为儒家的最重要的一个想法就是恢复周公所建立的礼乐制度。而周公在周王朝建立后就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的礼乐典章,儒家认为只要恢复周公之礼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儒家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这里暂时不讨论。当然周公还有一件赫赫有名的大事,就这一件事就足以让他流芳百世了。这件大事就是辅佐年少的成王,当成王成年以后还政于成王。留下了鞠躬尽瘁,功成不居,急流勇退,不贪恋权位的美名。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周公那绝对是完美的圣人了。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后世的人想效法周公,或者说嘴上效法周公,结果都是篡权夺位呢?怎么这些个大权独揽的人思想品质都比周公差那么多呢。看来,周公真的是圣人了。

不过我认真的研读了周公这个人,发现其实他也只是个普通人。世间根本没有圣人,圣人是做给别人看的。大家都是普通人。周公也是一个普通人。周公从大权独揽,到最后所谓的功成身退,正好展示了周公的政治生涯从盛到衰。你要是不相信,我就慢慢讲述给你看。

周武王去世后,他的继承人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又有说法是周成王13岁继承王位。按照《鲁周公》世家的记载,周公辅政也就是七年。如果仅仅是七年的话,周成王如果是在襁褓中登基,那么周公不可能在周成王七八岁的时候就还政于周成王。

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周成王十三岁登基。十三岁最多也就是刚上初中的小孩,要想让这样的小孩治理国家,当然是不可能的。周公作为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周武王最为信任的大臣,在这危急时刻时刻挺身而出帮助自己的侄子代行国政也是情理之中。

天下初定,周武王就去世了,还有很多的人对于这个新兴的政权持观望态度,商朝的那些留民肯定也想借助这个时候发起反叛,借机复辟。可以说周王朝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也是最为敏感的时候。这是后周公敢于站出来,说明周公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周武王在病危的时候,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最为信任的弟弟。

如果是周武王托孤周公,说明周公对于周武王来讲那是绝对忠诚的。可是周文王的子孙众多,为周王朝的建立也都做出过贡献。周武王让周公摄政,这必定引起其他姬姓子孙的不满。同样是你周武王的兄弟,凭啥天下大事周公说了算呀。

当然也有可能周武王还没有来得及安排后事,就死了,周公站出来勇挑重担。这更加会引起其他宗室的不满。一看周公就想要篡权嘛!也有可能是周武王秘密托付周公,其他宗室并不知情,没有留下什么文字的记录。当然以上三种情况都会引起宗室的不满。周公的压力非常大。

周公刚刚代行国政时,宗室的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甚至连共同辅佐成王的召公都怀疑周公。周公只好向召公他们解释,说服召公。这里就是一个疑点。周公为什么要和召公解释,召公怎么会怀疑周公。

《燕召公世家》中对召公的介绍非常简略,但是我们知道往往这些看似并不重要的人对于历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燕召公世家》中说燕召公是周王的同姓。也就是说燕召公应该是宗室。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呢?可能和周公一样是周武王的兄弟。

也有可能和周文王同辈,是周武王的叔叔。总之他绝对不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宗室,至少在周朝中,那说话是非常有分量的。而且据我观察,后来周公所谓的“功成身退”与这位燕召公有着不可避免的关系。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在历史上没又留下太多记录的人,他们起到的作用可能是你想都不敢想的。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至少在这个时候,召公和周公还是在同一战线的,或者说他们都是忠实于周武王的。否则周公就不会与召公采取说服的方式,而是像对于那些反叛的诸侯一样采取镇压的方式了。

当然周公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这个位置将来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风险,他让自己的儿子到鲁地去做国君,并且要求他谦虚谨慎,善待士人。这被后世非常尊崇的善待士人的行为,实质来看,是周公这个狡猾的政治家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如果在朝中失势,他还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让朝廷不敢对自己怎么样。

如果周公的伯禽到了鲁国胡作非为,那么鲁地的老百姓一定会奋起对抗,自己又在朝中树立那么多的敌人,以后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周公也是一个非常会作秀的政治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成为了后世的美谈。成为了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典范。可是我们这样想想,你吃饭洗澡就急着一时三刻吗?晚点吃,晚点洗不行吗?你吃顿饭,连吐三次,然后再吃回去,你不嫌恶心,我们听的人都觉得恶心。

政治人物作秀有的时候真的是恶心至极,就跟新闻联播里一到什么节日,领导就带着什么油米面到人家困难户家去走访一样,好像你很关心老百姓。你帮人家找个工作,免除学费,免除医疗费不比这点油米面强得多呀。

真正的礼贤下士,会在人家要来的时候洗澡,吃饭吗?周公的行为明显就是告诉世人,他是个吃货。不过当时的士人倒也很淳朴,居然被他的行为给感动了,周公在朝中有了很强的个人势力。在鲁地,周公的儿子也给他的老爹经营着大后方,给周公留了条后路。

周公代理国政的时候,周成王的叔叔辈,管叔,蔡叔,以及商朝的遗老武庚联合起来反叛朝廷。当然也有可能是对周公把持国政的严重不满。都是皇叔,凭什么你可以在中央做摄政王,我们就得听你的差遣,再说,谁知道你是不是真心辅佐自己的侄子,是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可惜这些人的能力实力都不如周公,被周公给收拾了。后来发生了些事绝对可以看出周成王对于这个辅佐自己的摄政王皇叔,是又恨又怕。也可以看出周公后来的所谓功成身退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而不是所谓的高风亮节。

那就是在平定东方叛军之后,周公回报成王,作诗赠给成王,其诗名为《鸱鸮》(chīxiāo,吃消)。成王也未敢责备周公。上面这句话非常值得玩味。陈王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责备周公呢。可见周公在平定东方叛乱之后,实力和声望也已经达到了顶点,他有点忘乎所以,对于这个侄子,他不放在眼里。甚至可能会这样想,你小子今天的一切可都是你叔叔我给你带来的,没有我,能有你的今天吗。

可能连周公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侄子政治的谋略与自己不相上下,甚至还在自己之上。周公平定东方叛乱,周成王就让召公到洛邑去勘测地形,建立国都,用来监视这些商朝的留民。等到洛邑建成以后,就把周公派去管理这一块区域。

原来的镐京叫宗周,现在的洛邑叫成周。成王和召公在宗周,周公在成周。这一举措可谓是高明之极。既然你周公平定了东方的叛乱,你对这个地方又是如此的熟悉,当让让你来管理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但是把你从镐京赶到洛邑,就是将你调离了权力中枢。

这样的手段绝对不是平庸的人能够想起来的。成王这一拳打得周公毫无还手之力,周公没有任何理由不接受这样的安排。这样的神来之笔,我不知道是成王还是召公想起来的,但是能这样做肯将这二位绝对不是庸庸碌碌之辈。周公的风光日子到头了。

周公肯定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风光不再,只有谨小慎微,方能保住自己的帝位与名声。所以越发勤谨。这勤谨中透露着一个失意政治家的无奈。然而周成王绝对不会就这样算了,一有机会还是要狠狠地报复这位一直压制在自己头上的叔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