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文字冤狱(1 / 1)

读史读人心 风乍起 1527 字 6天前

文字冤狱

上一章讲到齐桓公因为拥有了管仲一下子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Www.Pinwenba.Com 吧

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桓公问他:“你死后群臣之中谁可做相国?”管仲说:“知臣莫如君。”桓公说:“易牙这人怎么样?”回答说:“他杀死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桓公问:“开方这人怎么样?”回答说:“他抛弃双亲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可接近。”桓公说:“竖刀(diāo,貂)这人怎么样?”回答说:“阉割自己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可亲信。”管仲死后,桓公不听管仲之言,还是亲近任用这三人,三人专权。

管仲的劝告齐桓公不听,接着齐国就乌烟瘴气。齐桓公还在立储问题上非常的轻率与糊涂,直接导致齐国后来的混乱局面,也引发了齐桓公自己的悲惨结局。由于齐桓公的五个儿子忙着争当国君,居然把齐桓公的尸体丢在床上六十七天,尸体爬满蛆虫以至爬出门外。其景象让人恐怖且恶心。即使经过两千年,我们只看到文字都能让人胃里泛酸水。

很难想象当时的亲历者会是怎样的一种表情。这是在王宫之中,可以说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方,竟然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想见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桓公一死,齐国即刻陷入了混乱之中,霸主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经过连年的政治斗争和宫廷杀戮,齐国已经不再是当年傲视群雄的诸侯霸主。然而他的公子们除了热衷于争夺王位,根本不在乎其他的事情。齐国也就日渐没落。到了最后齐国国君就变成了傀儡,*控于齐国的几个大族的手中,最终被田氏所取代。

我们看看齐国国君是怎样沦落为傀儡的。似乎齐国的国君天生对别人的老婆感兴趣。可能应了那句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看来偷情能带来的快感是正常的*所不能达到的。你说太公那么厉害的人怎么他的继承人都这德行,不过有一点倒是继承的相当好,证明确实是太公的种,那就是他们超强的性能力。

太公不愧是八十多岁还能那什么的!哈哈哈。虽然齐庄公与臣子之妻通奸比不上齐襄公和自己亲妹妹**那么荒唐变态,但是所造成的影响与震荡却绝不比齐襄公小,甚至更加恶劣。直接导致齐国的大权旁落,从此之后姓姜的在齐国就只能是傀儡,一个橡皮图章而已。

我们看看齐庄公是怎样把祖宗基业毁在自己的生殖器上的:当初,棠公之妻美丽,棠公死后,崔杼娶了她。庄公又与她通奸,多次去崔杼家,还把崔杼的冠赏给别人。庄公的侍从说:“不能这样。”崔杼十分恼怒,借庄公伐晋之机,想与晋国合谋袭击庄公但未得机会。庄公曾经鞭打宦官贾举,贾举又被任为内侍,替崔杼寻找庄公的漏隙来报复仇怨。五月,莒国国君朝见齐君,齐庄公在甲戌日宴请莒君。崔杼谎称有病不去上朝。

乙亥日,庄公探望崔杼病情,接着追嬉崔杼妻子。崔妻入室,与崔杼同把屋门关上不出来,庄公在前堂抱柱唱歌。这时宦官贾举把庄公的侍从拦在外面而自己进入院子,把院门从里边关上。崔杼的徒众手执兵器一拥而上。庄公登上高高的庭台请求和解,众人不答应,庄公又请求盟誓定约,众人也不答应,庄公最后请求让他到自己的祖庙里去自杀,众人仍不允许。大家说:“国君之臣崔杼病重,不能听你吩咐。

这里离宫廷很近,我们只管捉拿yín乱之徒,没接到其他命令。”庄公跳墙想逃,被人射中大腿,反坠墙里,于是被杀。晏婴站在崔杼院门之外,说:“国君为社稷而死则臣子应为他殉死,国君为社稷而逃亡则臣子应随他逃亡。国君为自己私利而死而逃,除了他的宠幸私臣,别人不会为此殉死逃亡的。”

晏子等打开大门进入院内,把庄公之尸枕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抚尸而哭,起来后三次顿足以示哀痛然后走出院子。别人对崔杼说:“一定杀死晏婴!”崔杼说:“他深得众望,放过他我们会争取民心。”

丁丑日,崔杼立起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君,就是景公。景公母亲,是鲁国大夫叔孙宣伯之女。景公即位后,让崔杼当右相,庆封当左相。二位国相怕国内*乱不稳,就与国人盟誓说:“谁不跟从崔庆谁就别活!”

晏子仰天长叹说:“我做不到,我只跟从忠君利国的人!”不肯参加盟誓。庆封想杀晏子,崔杼说:“他是忠臣,放过他。”齐太史记载在简策上“崔杼弑君”,崔杼把太史杀死。太史之弟又一次记载上,崔杼又杀了他。太史的小弟又记载上,崔杼放过了他。

戴绿帽子这种事情可以说无论哪个男人,或者哪国男人都是奇耻大辱,无法容忍的事情。对于中国男人来说更是如此,夺妻之恨和杀父之仇是一个等级,这事你要是忍了你还是人吗?我们现在人的文明程度提高了,绝对不允许人因为戴了绿帽子就杀人。

这说明人的文明程度提高了,理性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你不可能不允许人家有这样的想法,换做我如果被戴绿帽子我也会想把奸夫千刀万剐,这种想法你是没法阻止的。我倒是对“崔杼弑君”这件事情很感兴趣,值得我们大家好好的思考。

崔杼把齐庄公杀了之后,齐国的史官就在是书上记载“崔杼弑君”,“弑”的意思就是下杀上,对于崔杼来说,就是在史书上记载他谋反,将他谋反的事实永远记录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崔杼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崔杼就杀齐国的史官。

当时齐国的史官都是那种世袭的,一个家族的人都干这个,于是杀了一个史官,他的弟弟来接着记载,依然写的是“崔杼弑君”,崔杼又将他的弟弟杀了。

最后,崔杼让这个史官的小弟弟来记载,那这个史官的小弟弟还是记载的“崔杼弑君”,崔杼后来放了他。为什么放了他,是因为读书人的铮铮铁骨让他心虚害怕了。读书人的浩然正气让这个杀人不眨眼的魔鬼感受到了天下还有暴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可以说齐国的史官用他们的生命展现了读书人的气节。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这就使威武不能屈。

同样,这史官三兄弟也成为了后世读书人的榜样,后世的有气节的读书人纷纷效法他们,面对强权,他们不屈不挠,抗争到底,哪怕是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信仰,他们无所畏惧。这些人让那些崇尚暴力的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暴力实际是苍白无力的。

但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用现代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事情,我还有些别的想法。

首先,崔杼杀齐庄公的直接原因是齐庄公和崔杼的老婆通奸。也就是说,齐庄公并不是无辜的,他也是有错的。他的这种行为严重的羞辱了崔杼的自尊。而史家用一个“弑”字则代表了崔杼的行为是错误的,而将齐庄公的过错给淡化,甚至一笔勾销。这件事情本身对人家崔杼是不公平的。这一个字,将人家就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人家肯定心里不服。

他肯定会这样想,你们这么说,无非就是因为他是君,我是臣。因为地位不同所以导致我成了过错方,而他倒是无辜者,这不公平。这些史官看上去是秉笔直书,好像是铮铮铁骨,实际上他们已经做了奴才,做了强权的奴才。在他们眼中,位置决定对错,这本身就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君主永远就是对的,臣子永远都是错的。这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