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我们的主角齐桓公,其实说个人能力很一般,齐国的霸业的构建者是管仲。Www.Pinwenba.Com 吧齐桓公就做到了真正的垂拱而治。而管仲由于齐桓公的大度和对自己的绝对信任,殚精竭虑的报答他。可以说,这一对君臣是历史上的楷模,后世的君主没有不羡慕他们的。而能够实现这样的理想化的合作关系,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他的实际*控者要有多强,而恰恰是他的名义上的领导者有多大的胸襟。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部电视剧《大染坊》。里面的东家卢家驹和掌柜的陈寿亭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如果大家看过这部电视剧,肯定对他们的这种极为融洽的关系印象非常深刻。卢家驹少爷可以说是着名的甩手掌柜,在他家的产业中,他所作的贡献相比起陈寿亭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在陈寿亭和他妻子的一次对话中,陈寿亭表达了对卢家驹的绝对欣赏。他说家驹最大的优点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两个男人在一起最容易发生的事情就是争,而家驹却是选择让。家驹最让人佩服的就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陈寿亭还说,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是成天到晚的上蹿下跳,而是能够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你上蹿下跳。可以说这是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我猜可能只有中国,才会有这样大智慧的管理。有句话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齐桓公对于管仲,就是这样的一种态度。
但是纵观古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我一直难以捉摸透的就是,齐桓公他是怎么能够做到对管仲的这种绝对信任。他难道就不怕管仲权势太大,最终夺了他的权吗?我只能把他归结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有句古话叫,士为知己者死。只有中国人对于这种知遇之恩才会这样竭尽全力的报答。这可能也是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
我们自从鸦*战争以后打开国门,西风东渐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方式。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我们中国的管理是非常的落后,甚至难以理解。但是中国人很难完全用西方的模式来管理。而我们用中国的管理方式管理中国人,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比如说山西的票号,号称白银帝国。还有胡雪岩的商业帝国,盛宣怀的商业帝国,都是中国式的管理。撇开他们官商勾结不谈,他们的事业在今天看来,很多都是良心事业,伟大的事业。他们的企业精神一点都不比今天的欧美那些大企业差。我想这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看过有关晋商的纪录片,他们很多人都是对自己的掌柜的,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总经理给予高度的信任,甚至在处理生意时是绝对的权力。而维系着这种关系,凭借的是老板的人格魅力。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这样的企业并不长久。
我们知道,胡雪岩还没死,胡家的商业帝国就倒塌了。盛宣怀死后,盛家的辉煌也就不复存在了。而欧美的企业却能够绵延不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科学管理的力量,制度的力量。要知道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人才是这样的大臣,他们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处于事事掣肘,很多抱负无法实现。而即使像李鸿章一样权倾朝野,遇到慈禧太后也只能唯唯诺诺,谨言慎行。大臣们在朝堂之上,谨小慎微,明哲保身是他们最为擅长的事情。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这就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没有孕育出民权和民主的后果。所以中国后来落后于世界,其实根源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民权和民主的理念。
中国式管理可能会带来辉煌,可能会一时非常荣耀。但是他很难持久。究其原因就是过度的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人治。他对于人的依赖实在是太强了,而一旦人改变了,那么他的那些辉煌也就随之改变。所以管仲死后,齐国就衰落了。
因为齐国的强盛完全依赖于管仲。管仲是齐国的灵魂。而管仲死去,齐国就丧失了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家不衰落才怪呢。所以我们在反思我们的中国式的管理的时候,应该意识到人治是一定要避免的。只有避免了人治才能长治久安。
中国式管理有其值得吸收的地方,那就是一旦感情建立到位,那么所能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板,你对于人才如果能够建立这种感情,那你的企业必然可以迅速的辉煌。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资源。而如果你能建立这种感情,让人才对你,或者你的企业有着这样的忠臣,那绝对是一种极大的财富。
所以中国式管理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他终究不是科学的管理方式。它只能是对科学管理的一种补充,而不能作为主体。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国家的管理还是要依赖于科学管理,也就是所谓的西方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才能使你的国家,你的企业长久的发展下去。
现在很多西方的国家和企业已经渐渐的吸收了中国式的管理,而中国更应当将西方的管理吸收过来,并且作为管理之本,管理之根。在建立了相应的科学管理至上再配合以中国式的管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才能够做的好,做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