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惯性
这一章我们的主角是汉景帝。Www.Pinwenba.Com 吧
《孝景本纪》对于汉景帝的记录非常的简略。《史记》中记载的汉朝的实际统治者,汉景帝可以说是最平庸的一个。相比起高祖,吕后,文帝,以及他的儿子武帝,可以说是乏善可陈。
他在位期间,也就是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一件是废立太子。这两件事可以说都是他政治的不成熟,引起的。然而似乎上天对其非常的眷顾,并没有因为他的政治头脑不足,导致汉朝发生巨变。
反而让他安然度过危机。汉朝竟然经过这两次动荡,越发强盛。这是一个奇迹,我只能说汉文帝是在伟大,他开创的盛世有其惯性,靠着惯性,汉朝冲破了这两次危机,让汉朝直接冲向巅峰。
我们看看司马迁对汉景帝的评价。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可见,在司马迁的眼中,七国之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由于汉景帝和晁错政策不当,直接挑起七国之乱。可以说司马迁对汉景帝的批评是非常严厉的。从此可以看出西汉的言论自由,也可以看出司马迁秉笔直书的高尚人格,也可以看出汉武帝的胸襟还是宽广的(他只销毁了《今上本纪》,司马迁肆意批评汉朝的皇帝,他倒是没有追究)。
汉景帝在治国上依然延续汉初以来的无为而治,这并不能看出其了不起的地方,顶多说他是一个守成之君。而从他削藩的策略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政治上毫不成熟的皇帝。
刘邦的封建与郡县并存的制度,在一段时间里保证了大汉王朝的政局的稳定。甚至可以说在刘氏江山最衰落的时候,正是由于这套制度才保证了江山依然姓刘。可是正如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废封建,行郡县的理由::“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才短短的二十年不到的时间,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弊端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这些人与汉文帝的亲戚关系是非常近的。比如吴王刘濞,是汉文帝的堂哥,淮南王刘长是汉文帝同父异母的亲弟弟。而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已经提出过削藩。
可能亲属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奇特,一般人之间同富贵易,同患难难。而亲戚之间,或者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同患难易,同富贵难。在铲除诸吕的时候,刘氏一族是何等的团结,可是当政权回到刘氏一族以后,却要开始争斗了。
刘邦虽然给予诸侯王一定的制约,比如中央任命国相。但是依旧给予了非常巨大的权力。诸侯王有自己的官僚机构,自己的军事武装,自己的财政系统。也就是说,诸侯王拥有除国相之外的人是任免权,调动自己国内军队权,以及自己国家的财政大权。也就是说,各诸侯王只要大门一关,国相一杀,或者一关,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中央政府实力强可以剿灭你。但是如果中央政府实力不强,或者用兵不力,那么这些诸侯王就可以做大做强,最终推翻朝廷。
也就是说,刘邦在汉初制定的那套制度对于一个统一王朝的长治久安是不利的。但是,我们不能苛责刘邦,把后来发生的七国之乱归咎于刘邦。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刘邦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加上秦朝灭亡的教训,使得刘邦不得不采取如上的措施。这样的决策实际只是一个过渡。我在讲秦始皇的时候就讲过,郡县制不是不好,而是采取郡县制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官员选拔制度。而一套成熟的官员选拔制度远比行郡县还是行封建要复杂的多。
诸侯王实力过强,在汉文帝的时期就已经显现。着名的天才政论家贾谊就提出过削藩,可是汉文帝并没有采纳。《滕王阁序》说的好,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句话同时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贾谊是个极其优秀的人才,否则不会用一个“屈”字。汉文帝也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否则不会说非无圣主。
可是为什么贤君不采用名臣的意见呢?因为时机不成熟。汉文帝是一位极其高明的政治家,否则他绝不会在诛杀诸吕的过程中没有一丝一毫的贡献的情况下,能够坐稳皇位。要知道,在剿灭吕氏集团过程中,诸侯王和功臣们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那么汉文帝要想坐稳天子,就必须得到这些人的支持。
如果汉文帝削藩,那么必定给人留下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骂名。一个政治家,名声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汉文帝作为刘邦最不待见的皇子,能够成为天子,绝对是运气成分占了极大的比例。诸侯王要么是刘邦的子孙,要么是刘邦的侄子。他们都姓刘,和他一样都有继承权。如果在正常情况下,他们承继大统的机会都大于刘恒。
也就是说,刘恒做皇帝,人家是不服的。对于这些诸侯王,如果采取过激的手段。肯定会造成大的动荡。所以政治家刘恒没有削藩,但是不代表刘恒不把削藩这件事放在心上,而是采用了贾谊的办法“众建诸侯少其力”,一旦某个诸侯王死了,便将他的封国分给他的儿子们,削弱诸侯的力量。
汉文帝虽然没有重用贾谊,但是并不代表不认可贾谊。而后来的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更是将汉文帝的手段用法律的形式实施,这就是把软刀子,杀人于无形。所以,汉文帝和汉武帝都是精明的政治家。
而反观我们今天的主角,汉景帝他就远不如他爹与他儿子高明。他和晁错直接用最激烈的方式削藩,而在可以预想的结果面前,却不知道如何应对。只会说削亦反,不削亦反。这对诸侯王的反应明明是一种妄自揣测。你怎么知道,不削人家还是要反呢。所以司马迁对汉景帝采取了毫不客气的批评。
诸侯王是个巨大的威胁,如同帝国的毒瘤一般,必须想办法治疗,但是治疗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直接切除呀。直接采取手术的往往对人的损伤也是最大的。汉景帝与晁错不明就里,觉得肿瘤只有开刀这样一个办法,明明可以药物治疗,并且药物治疗的风险小,成效好。可是汉景帝偏偏不用,非采取一个对自己最不利的方法治疗。
当然吴楚七国之乱最后平定了,这依旧不是汉景帝的功劳,归根结底,是刘邦,或者刘恒的功劳,他们为这个政治糊涂虫汉景帝积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比较一下明朝燕王发动的靖难之役和吴楚七国之乱就可以看出来。
都说刘邦杀功臣,其实根本不是,我们最多说刘邦排除异己,对于真正忠心于自己的功臣,刘邦还是给予很好的待遇。从惠帝、吕后朝政治的平稳过渡,再到诛杀诸吕,刘邦的那帮功臣勋旧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景帝朝,依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平叛首功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
还有将军栾布,那也是在刘邦时期就受到重用的人。当然刘恒也有功劳,周勃对于刘恒有拥立之功,同时也是最受刘恒忌惮的人,但是刘恒并没有除掉周勃,反而还让他的儿子做将军。所以汉景帝刘启能够平定七国之乱,完全是祖上积德了。反观朱允炆,朱元璋将功臣都诛杀殆尽,胡惟庸案,蓝玉案,两场大案,每个大案都诛杀几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