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位
又有人问,会不会秦始皇谁都不传,就传位给信任的大臣呢。Www.Pinwenba.Com 吧那绝对不可能。家天下深入人心。更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禅让传统,禅让就是政变。而且秦始皇是一位极其**的人。并且他在世,没有任何大臣能够奈何的了他。他也说过,二世,三世以至万世。根本就不可能将皇位传给外人。否则李斯赵高干嘛要立一个傀儡呢。
现在我们细细分析了那场政变,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应该是传位于扶苏的。故事是不是那么精彩就不得而知了。诸位要问了,为什么我要将这个事情这样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和主流史学界一样,干嘛这样分析呢。有什么意义呢?
有!要知道,在那种**制度下,往往继位都要伴随着血腥和屠杀。秦二世的继位所隐藏的阴谋和体现的血腥至今看来仍然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为了一个皇冠,父子情,兄弟情全然不顾。眼中只有权力。这场政变让我看来是极其无耻的,比起其他的争权夺利,这场政变可以堪称无耻至极。
首先,我们看秦二世。可以说秦二世是这场政变的最大受益者。一顶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戴到他头上的皇冠,一下子砸到了他的头上。不知道他有没有砸晕掉。他根本就没有想过他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担负起这份责任。
他只知道获得权力可以享受权力带来的各种享乐,但是他从来没有意识到权力所承载的责任。一个普通人再怎么作,给别人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一个皇帝胡作非为,那就是全天下人的灾难。胡亥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当了皇帝之后,就知道纵情酒色。把天下天下大事交给赵高这样的阴谋家。把秦始皇所创的前无古人的万世功业葬送的干干净净。胡亥,你当了皇帝也就是喝酒,玩女人。你不当皇帝也可以喝酒玩女人。
你又何必去争这个皇位,屠戮自己的兄弟姐妹,给自己留下万世骂名。我们看历史,如果是扶苏继位,胡亥不可能会受到什么政治残害。他依然可以过他的富二代的生活。而胡亥做了皇帝,就是一场大清洗。一个毫无政治水平的白痴,去掌握最高的权力,结果就是让好不容易结束的战争,又一次打响。
人民在战火中惨痛的挣扎。而胡亥,一时的利欲熏心,全天下老百姓都跟着受罪。最后还不是给赵高弄死,不过是一个太监的棋子,你活得多可悲。你看人家李成器,知道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万死不敢当太子。
你难道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人要说,胡亥当时会不会没有选择,在赵高的胁迫下不得不做这个皇帝。绝无可能,因为即使是参与政变的三个人,李斯与赵高也是各打各的算盘。是一个很脆弱的联盟。秦二世可以说只要不和赵高瞎掺和,历史就不是后来发展的样子了。
其次,我们看赵高。赵高是这场政变的策划人,一手策划了这场惊天大案。赵高与扶苏,以及扶苏背后的蒙氏家族可谓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如果扶苏继位,那么赵高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蒙毅当年想判赵高死刑,虽给秦始皇赦免了,但是这仇也就结下来了。
再加上赵高出身卑微,人品巨差,蒙氏兄弟及扶苏公子是不可能看得起赵高。这两对势力是不可能相容的。秦始皇在时,尚且可以将这两方势力的斗争控制住。一旦秦始皇死去,双方必然是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一旦扶苏上位,那么赵高起码结束的是政治生命。所以赵高这样做,可能夺权与保命各占百分之五十。
所以这样理解赵高为什么非要杀扶苏,杀蒙氏兄弟了。因为赵高与扶苏不能共存。站在赵高的角度,我其实并不能太过指责,虽然他是最坏最无耻的。
第三,我们看李斯。如果说赵高参与这场政变还有可同情的地方,那么李斯夺位完全就是为权为利。当年他害韩非就是害怕自己的位置不保,现在他害公子扶苏就更是如此了。杀韩非还有可能是政治分歧——先灭韩还是先灭赵。
那害死蒙氏兄弟和公子扶苏就是完全是个人私利。当年能害老同学,今天就能害老同事。和李斯这样的人共事是多么的可怕。为了权位甚至不惜毁掉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这样的人为了权力什么都可以不顾,可以说李斯最后的不幸一点都不值得同情,是他咎由自取。活该!
最后我们看看那不幸的公子扶苏和蒙氏兄弟。一份伪诏就轻而易举要了这些人的命。可以说是匪夷所思。扶苏当时拥有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和最优秀的将领,如果扶苏要是起兵,那么多会皇位易如反掌。可以说赐死扶苏,蒙恬,蒙毅是赵高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一步险棋,稍有不胜,结果肯定是满门抄斩。
可是赵高他们敢赌,是因为。他们蒙蔽视听,秘不发丧,这样扶苏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引颈就戮。所以那一车臭鲍鱼,竟然是这三个贼子的护身符。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扶苏的懦弱,以及大秦帝国的僵化。如果换做别人,或者别的时代,那这场阴谋是不可能成功的。
扶苏在极占优势的情况下居然就这么死了,死的太荒唐了,简直匪夷所思。拥有当时最精锐部队的,最优秀将领的公子扶苏竟然被一张纸就给杀掉了。也许有人要说,当时秦国还有一支精锐部队,是赵佗平定岭南的部队,人数有50万之多。
蒙恬的部队人数不及赵佗。但是你要知道,蒙恬的地方到咸阳,肯定比岭南到咸阳要近的多的多。要是诏书传到赵佗那,再让他回师勤王,那黄花菜都凉了。而且赵佗根本不可能和赵高是一伙,所以只要扶苏起兵,那么天下就肯定是扶苏的。非常遗憾的是人家就是起兵,让我们这些后人干着急。
我们干着急没有用,我们反思一下,为什么扶苏不敢起兵。你想扶苏只要打出“清君侧”的旗号,那一定是所向披靡。这件就显示一个问题,蒙恬有可能跟扶苏不是一条心。为什么不是一条心,是因为他们当时不知道秦始皇已死。秦始皇没死,蒙恬就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起兵就是谋反。
蒙恬虽然和扶苏交好,但是肯定是忠于秦始皇的,唯秦始皇马首是瞻。他绝对不敢反对秦始皇。蒙恬大将军一辈子谁都不怕,但是他却不敢挑战秦始皇的权威。如果知道秦始皇死了,那么以后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没想到一车臭鲍鱼竟然有这么大的威力。这就使为什么以后的历史经常会出现秘不发丧的事情了。不是其实赵高杀不了扶苏,是秦始皇的余威才能杀掉扶苏他们。现在知道了吧,那场政变最重要的一步不是背后的各种阴谋,而是那车臭鲍鱼。
现在我才充分体会到什么叫“始皇既殁,余威震于殊俗”。当然扶苏死一半是由于自己懦弱,一半是由于没有自己的部队。蒙恬和自己关系再好,军队也是始皇帝的。扶苏不敢,蒙恬也不敢。所以综上所述,他们的悲剧说到底是制度的悲剧。如果蒙恬的部队是扶苏的私人武装,那么历史就一定会被改写的。
分析了这场政变,就明白,所有的政治悲剧都是政治制度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