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最后的活宝(1 / 1)

读史读人心 风乍起 1669 字 6天前

最后的活宝

周部落发展到文王执政时期应该说已经相当强大,虽说未必能够和商朝分庭抗礼,但是也已经具备割据一方的实力。Www.Pinwenba.Com 吧西伯周文王也具备一位政治家应有的素质,他的素质体现在,礼贤下士上。由于对士人非常尊敬,笼络了许多人才。一个人要想得天下,一定要身边聚集很多人才。

刘邦得天下,自己总结是“三杰”的功劳,否则凭刘邦的能力怎么着也打不过项羽啊。由此也可以看出,周文王从一开始就不是个省油的灯,绝对不是那种偏安一方的诸侯。否则特何必屈尊去笼络那些人才呢。

看着西伯侯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商纣王的大臣崇侯虎,就开始提防了。向纣王建言:“西伯积累善行、美德,诸侯都归向他,这将对您不利呀!”纣王这时明显不糊涂,就把周文王给囚禁起来了。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纣王以什么罪名囚禁人家西伯姬昌的,总不能说,姬昌老小子,你敢做好人,笼络人心,我把你关起来。肯定得编造一个罪名把他给关起来。不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那个时代可能没有按时请安,就可以把他给抓起来。

对于纣王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当赶紧将文王给宰了,就算不宰,也应当是终身监禁,永无出头之日。然而闳夭等人为文王担心,就想尽办法贿赂纣王。送了一大堆价值连城的好东西。

纣王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一个昏君应有的一面。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区出产的红鬃白身、目如黄金的骏马,有熊国出产的三十六匹好马,还有其他一些珍奇宝物。这些东西是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王的。费仲肯定事先也受过文王手下的好处了。才会卖命的为文王说话。

纣王也是,你说天朝大国,什么没见过,骏马,美女,宝物就能让你忘乎所以,自己最为可怕的敌人就放走了。

对这件事可以这样分析:

1、纣王昏聩,分不清主次。从纣王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纣王是一个非常爱享乐的帝王。应该说,即使天朝大国富庶,但也不至于什么宝物都有。肯定有些好东西是没见过的。见到这些好东西难免不欣喜若狂。也体现了纣王的幼稚,有了这些好东西,就可以放掉自己的劲敌吗?你现在要人家的钱了,人家过两天可就要你的命了。

2、周部落强盛,纣王不敢轻举妄动。这时的商王朝已经非常衰落了,而周部落却已经强盛,并且势头一直上升。纣王可能会这样考虑,一但杀了文王,或者终生监禁,必然会激怒周部落的反扑。

商和周一旦开战,胜负难以预料。从后面的史料可以看出,文王的儿子们,厉害的也不少,武王,周公都不是省油的灯,能力也都不在文王之下。一旦他们掌权,危害甚至比文王要大的多。所以既然人家周文王已经认怂了,就卖个人情给周部落吧。

不过后来的纣王做事就让人,难以理解了。纣王既然释放了西伯侯,为什么还要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赐给周文王这样一个权利,无异于给自己自掘坟墓。

看来昏君的想法绝对不是我们这帮普通人能够思考的。否则我们也有能力去亡国了。不过纣王说了:“说西伯坏话的是崇侯虎啊。”这一句话给崇侯虎带来了灭顶之灾。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鸿门宴里那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我想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当时肯定给西伯侯定的罪名是谋反,但是由于西伯侯手下的人做了非常到位的工作,将西伯侯保释出来了。

纣王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就和西伯侯吃了顿饭,宴席中西伯侯肯定是痛哭流涕,大呼冤枉,说有小人挑拨臣与大王之间的关系。纣王也没有证据证明,羞愧难当,就只好拿崇侯虎出来做挡箭牌。作为给西伯侯的补偿,赐给了西伯侯可以征伐诸侯的权力。

西伯侯安全离京后,便开始了他的复仇记划。我想这一幕张良肯定是非常熟悉的。后来在鸿门宴上,刘邦能够顺利脱险,张良这个总导演功不可没。同样曹无伤与崇侯虎一样遭受了灭顶之灾。同样是忠心耿耿,得到的是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到无限悲凉。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纣王宠臣费仲在里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觉得,纣王最倚重的大臣中,一个是崇侯虎,一个就是费仲。俩人是纣王的左膀右臂,但是两人关系肯定是势同水火。

崇侯虎忠心耿耿,肯定看不起费仲这样的小人。费仲可能没有崇侯虎的能力,被崇侯虎鄙视心中肯定不满,一心想要排斥崇侯虎。事先可能就把崇侯虎给出卖了。然后又撺掇纣王告诉西伯侯实情,一次来排挤崇侯虎,并向西伯侯表忠心。

可怜忠心耿耿的崇侯虎,就这样被无耻小人给暗算了。看历史总是觉得忠臣受冤枉,小人得志,心中郁郁不平。可是没有昏君拿来佞臣。纣王赐给周文王功法诸侯的权力,就已经为自己掘坟了。

西伯侯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拿洛水以西的土地给纣王,换取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给自己争取民心。人民一定会感谢西伯侯的仁慈。而西伯侯已经拥有了攻伐诸侯的权力,这点土地很快就能挣回来。他可以打别人,别人却不能打他,周部落不强盛才有鬼呢。周文王因祸得福。

人生就是这么幽默。西伯侯利用纣王赋予他的权力,大肆扩张,直接威胁到了商王朝,商的忠臣祖伊就提醒纣王,把西伯侯这些军事行动告诉纣王。纣王自以为自己有天命,没当回事,都到这时候了,还不当回事。真是作死啊。

文王就在纣王的默许之下,南征北战。为武王奠定了基础。可惜天不假年,否则灭商的一定是文王。因为商王朝其数已尽。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接下来就是武王伐纣。

接下来是周公,周公一生最值得人称道的是辅佐成王,成王成年后便回自己的封国做了诸侯。封住了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周成王以后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圣明之君了。所以我也不想再描述下去。夏商周三朝,似乎都是因为女人、暴君灭亡的。同样的故事,不同的演员而已。

回归文章题目,最后的活宝。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是因为,自周公以后,再也没有所谓的圣人了。就算是孔子,跟周公比起来,他也不好意思称为圣人。那我们就要看看凭什么周文王,武王,周公被儒家称为圣人。之后就没有人能超过他们了。

个人感觉是因为这三位定下来了一套礼乐制度。而这礼乐制度,影响了周朝直到周幽王。即使后来的百家争鸣,也是围绕着礼乐制度来的。不管是要不要,怎么为,都是围绕着周王朝的制度来的。

而儒家正是这个制度的忠实拥趸。而后来,由于儒家学说被拔高到天下第一的位置,直接导致了这几位就成了最后的活宝。想来也可悲。按照儒家的说法。将近三千年。我华夏就没有出过一个牛叉的领导人。难怪我们今天落后于世界那么多。

尊重历史,尊重祖先我不反对。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就认为古人就是对的,事事依照古人的做法做就可以了。这样就不对了。如果以前的全对,那以后的社会就是静止的了。根本不需要有任何的改变。

儒家的这种近乎于疯狂的崇古,是在是让我们看不透。据说儒本身的意思就是礼仪的一种司仪。这就好解释了,如果没有礼乐,那儒生们就要失业了。所以为了保住他们的饭碗,就一定要保住周公建立的制度。

我们现在不谈这个制度怎么样,我只谈崇古对不对。尊重历史,尊重先辈本没有错。但是不要把这些人当成神一样来崇拜。

他们既然也是人,就一定有对的地方,也一定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做得对的地方我们要肯定,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否定。或者当时做的对的,到现时就不对了。我们也要更正,这就是所谓的与时俱进。

正如治大人的药治小孩未必有用,甚至有害。治头疼的药去治胃疼那也不合适。我们不能将前人的经验当成公式去套用,而是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我们更加不应该由于历史的经验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模式,而否认先贤的伟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