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将军和大夫——左权将军关心国际友人(1 / 1)

开国元勋的故事 林阿绵 1429 字 6天前

将军和大夫——左权将军关心国际友人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左权将军在山西省太行山地区带领着军民坚持斗争,他当时是八路军的副总参谋长。Www.Pinwenba.Com 吧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左权将军十分重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对我国抗日战争的同情和支持。

当时有个德国籍医生,名字叫米拉,他仇视法西斯的暴行,怀着深厚的国际主义感情来到中国。当他到达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时,左权将军在总司令部热情地接待了他,向他介绍了敌后抗日战场的情况,八路军游击战争的主要经验,最后,征得他本人同意,把米拉大夫安置在一个叫左会村的前方医院里工作。

以后,左权将军外出检查工作时,总要到这所医院里看看,了解一下医生们有什么请求和需要,病人和医药的情况,如果时间充裕,他还给米拉等医务工作者讲讲游击战争中的故事。望着这位中等身材,脸庞微黑,眉目英俊,穿戴整齐,三十来岁,十分精明强干的领导人,米拉大夫十分敬佩,总是听的津津有味,非常入神。他们之间很快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回,一位亲友送给左权将军一块毛斜纹料子,正好够做一条长裤,将军自己舍不得穿,用布包好,吩咐通迅员给米拉大夫送去。

通迅员迟疑着不愿送去,对将军说:“参谋长,您总是把自己得到的一点副食品送到医院,帮助大夫改善伙食,这布就留下吧!”

左权将军笑笑说:

“现在鬼子频繁‘扫荡’,国民党反动派又对我们经济封锁,再加上连年的严重自然灾害,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很困难,我们更有责任照顾好国际友人,团结好他们为抗战出力。”

将军终于说服了通迅员。米拉大夫每次收到送来的物品,都很感动。

当年根据地最缺乏的是医药物品,那时候,不要说没钱,就是有钱,也很难买到医药。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左权将军还是时时刻刻惦记着这件事,想法子帮助医院克服困难。

有一天,一个医院的干部要求米拉大夫给他注射葡萄糖。因为葡萄糖十分缺少,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是不轻易使用的。米拉大夫考虑到这个干部的病况还不严重,便向他解释说:“你的病情暂时还不需要注射葡萄糖!”

但是这个干部不仅不听劝告,反而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还跟米拉大夫吵了起来。

米拉大夫受了委曲,情绪很不好。

可巧,左权将军来到医院,他了解了情况后,一面严肃地批评了那个无理取闹的同志,一面热情地安慰米拉大夫,最后,左权将军鼓励他说:“党中央号召我们要自力更生,解决困难,咱们今后要多想些土办法,弄些民间药方,无论如何也不能叫敌人吓倒啊!”

几天后,左权将军又来到医院检查工作时,他发现有三十多个战士,全是身上长了疥疮才住了院。这些“病号”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行动也很不方便。左权将军马上找来米拉大夫,一起商量,决定采周些当地民间的土办法,突击治疗一下疥疮。

左权将军和米拉大夫一起到老乡那儿去请教,打听土方偏方,并找来猪脂油,熬了一磁钵硫磺软膏,又用竹皮子做了几付摄子,亲自端着药盘到各个病房里,给疥疮病号们敷药。晚上,就让这些病号睡在炕上,把被子里放上磁碗,用硫磺熏疥疮。这些土办法还挺灵验,过了不久,三十多个病号都恢复了健康,高高兴兴地重返前线杀敌。

左权将军还进一步和米拉大夫一起,到群众中了解疥疮的发病原因和预防办法。他一再强调说:“治病不如防病。”他大力组织部队进行积极预防措施,使部队的疥疮疾病大大减少了。

经过了这件事,使米拉大夫对中国的传统医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左权将军便鼓励他学习中国优秀医学的遗产。

1940年秋天,部队流行起疟疾,住院的疟疾病人越来越多。这些病人十分痛苦,病情一发作,只能躺在炕上,脸色苍白,发冷的时候,就是盖上几床棉被,上下牙齿还碰得“答答答”直响,发起高烧又会直说胡话……看着这些受疾病折磨的战士,米拉大夫心里象针扎一样的难受。可是,专治疟疾的奎宁药丸已经用完了,毫无其它办法,米拉大夫正闷坐在屋里发愁呢,这时,左权将军从门外进来,看到米拉大夫的脸色很不好看,便拉他在小板凳上坐下,亲切攀谈起来。

听完米拉大夫介绍的疟疾流行,而又缺乏医药的情况后,左权将军想了想说:

“西药用完了,就用中药治疗怎么样。西医有西医的特中医有中医的特长。中医药味丰富,不仅包括植物,还有动物和矿物之类,而且治疗方法是辩证的,但中医也有不科学的方面。我们对待中医,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逐步使它科学化。”

听着左权将军的论述,米拉大夫不停点头。这时,将军又接着说下去:“我们太行山药源非常丰富,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实践场所,我们的医务工作人员,一定要想办法把太行山上的中草药利用起来,使中草药和中医学更好地为抗日战争服务,努力减轻抗日战争的困难!”说完,他便从文件包里取出一本书,交给米拉大夫。

米拉大夫接过书本一看,这是一份三十二开的油印小册子,封皮上有六个空心体大红字——《太行山药物学》。米拉大夫高兴地对将军说了声“谢谢”,便低下头“哗啦,哗啦”地翻看起来。他翻着翻着,忽然象得了宝贝似的,指着书中的一页,又惊又喜地叫左权将军来看。左将军凑过去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柴胡:野生,草本,叶窄而长,花小,黄色,高二尺多,其根可治疟疾。

左权忙说:“这就好了,治疟疾有药了!”

“这种药哪里有?”米拉大夫问。

“只要肯动手,我们太行山上到处都可以找到!”说罢,左权将军就和米拉大夫,还叫上几个卫生员,一起到老乡家里,借上几把镢头,上山刨柴胡去了。

当天晚上,左权他们一行从山上背了一捆柴胡回来。他们用水把柴胡根洗净切碎,熬好以后让患疟疾的同志们喝。在左权将军的亲切关怀和米拉大夫精心护理下,害疟疾的同志很快都陆续出院了。

打这以后,米拉大夫更加信服了中草药的疗效。他常在工作之余组织医务人员上山采药,他们采了当归、黄岑、知母、柴胡、大黄、益母草、车前子等数十种草药,然后分别进行加工,晒干,切碎,包好,写上名目,存放起来,就好象一个中药铺一样。米拉大夫也在医疗实践中学会了利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掌握了不少土偏方,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用中国的医学遗产和太行山上的中草药战胜了威胁军民健康的疾病,粉碎了敌伪对根据地的封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