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完人”萧何(二)(1 / 1)

西汉往事1 圆月弯刀 1409 字 6天前

“完人”萧何(二)

汉王3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的军队在京索地区(今河南荥阳南部,东起豫龙镇京襄城,西至索河一带)对峙,战局很艰难。Www.Pinwenba.Com 吧可是,军务繁忙、身心俱疲的刘邦一不喊苦二不叫累,却多次派使者回到关中,对丞相萧何嘘寒问暖、关心备至。

这么整,可就有说道了!

明白人萧何自然晓得其中的奥妙:领导这么关心可不是什么好事。您想想,老大在战场上提着脑袋干革命,不顾自己风餐露宿、朝不保夕,却不停地关心留守后方的丞相,这哪是什么关心,摆明是对自己不放心!

为了让领导把心放回肚子里,萧何把自己宗族兄弟子孙中,所有能够作战的适龄青年几十人,统统都派到前线部队追随刘邦,与领导同生共死、并肩战斗——把家族的命运都绑到了你刘邦的战车上——您总该放心了吧!

萧何这么明白事,刘邦自然是龙颜大悦。

高祖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95年,淮南王黥布起兵反叛,刘邦一生中最后一次亲自统帅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刘邦又多次派遣使者回京关心相国萧何:身体怎么样?在做些什么?有没有什么困难?

按照萧何多年的工作作风,只要皇帝在前线,他都会在后方竭尽所能地努力工作——安抚百姓、补充军需。经常,把所有的东西,包括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都拿出来,前线需要啥给啥!

这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然而,如果一直都这么做,那就有危险了!

千万别以为,大公无私、把自己的家产都拿出来支援国家,领导就会满意。一定得清楚:国家是谁的。您一个猛劲整大发了,领导是会有想法的!

明代大富豪沈万三就是一个反面典型。这哥们很有钱(富可敌国),于是就拿出很多钱来,支援朱元璋修城墙,还打算替皇帝犒劳一下军队。本来呢,沈万三是想拍拍皇帝的马屁,结果,整马蹄子上了!

朱元璋勃然大怒:你替我犒劳军队,让将士都感谢你,你到底想干啥!

要了血命了。

沈万三因此,家破人亡。

萧何的情况,也与沈万三多少有点类似。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萧何做得越好刘邦越满意,这叫支持领导工作!

但是,等到天下平定了,形势可就大不相同了。

现在的天下,是人家老刘家的!

你萧何刚进关中时就深得民心,那时候,是工作需要,领导不会介意;现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国家统一、天下安定,已经到了老百姓眼中只有皇帝的时候了。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相国,如果你还是一如既往地克己奉公、收买人心;关中百姓还是像以前一样亲附、拥戴你萧何,岂不是有喧宾夺主之嫌——你还想干啥?

皇帝十分关心你,那就说明:皇帝对你已经有想法了!

有时候,工作往好了干是不行的,那得咋整呢?咋整,那就往坏了干呗!萧何采取的对策是:犯点经济错误——利用手中的职权,欺负老百姓——贱买田地、低价赊购、强行借贷,反正,啥做法招人恨就做啥。

一时间,民怨沸腾。

这就达到目的了。萧何就是想用这种做法来玷污自己,以牺牲自己形象的方式,来换取领导的欢心与放心。

这下,算是犯了众怒。

等刘邦平定黥布叛乱,班师回到长安,百姓们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侵夺民众财产。接到群众举报,刘邦咧开大嘴,乐了。

对于一般的小官吏,皇帝并不怕他们有野心。所以,小人物有贪赃枉法行为,必遭严惩;对于萧何这样举足轻重的大臣,皇帝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别对老大构成威胁。

至于贪赃枉法这样的小事,反倒不值一提了!

作为皇帝,刘邦不怕丞相贪财好利,就怕丞相心怀异志!这个道理,萧何懂。

现在,您明白为什么有很多皇帝,对权臣的贪污**睁一眼闭一眼;却对那些冒犯自己的正直大臣大开杀戒了吧?

官当到什么层面,就有什么层面的要求!

刘邦笑呵呵地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假装板起脸,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

表面上看,刘邦对萧何的做法挺不满,又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还得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刘邦却是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请注意,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太“上进”,一直“上进”就是毛病!啥好都是你的,领导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业务不行、某某才能不够,就知道溜须领导,结果升官发财一番风顺。

从萧何的事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官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只要能够领悟精髓那就是才华!

萧何能把人做到这份,应该算得上“完人”了吧。

也正因为如此,在刘邦心中,萧何一直都是毫无争议的南勃万:论功行赏之时,萧何受封为酂侯,所享用的食邑户数最多;议定第一等级功臣位次时,萧何名列第一;此外,刘邦还给了萧何可以带剑(别人是不能带武器的)、穿鞋(别人都得光脚)上殿,见皇帝时不必小步快走(学名叫趋)的特权,以示优宠。

待遇的背后,是人家萧何做到了!

韩信是个不折不扣的狂人。

韩信的狂,首先体现在他孤傲的性格上。即使穷困潦倒、衣食无着,韩信也是心高气傲、个性十足。

前文曾经提过,无以为生的韩信曾长期寄食于下乡南昌亭亭长家。所谓“寄食”,其实就是蹭饭,简称“白吃”。不过,人家韩信“白吃”归“白吃”,受气可不干。感觉到亭长老婆不愿意给自己饭吃后,立马拂袖而去,从此不再登门,而且,日后还得报复——好好磕碜磕碜你——那是真生气了!

硬是把自己整出了一点“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味道。

秦末群雄并起,韩信先后投奔了项梁、项羽和刘邦。不管在哪,只要韩信觉得没什么发展,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炒老板鱿鱼。

这哥们坚信: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

韩信之狂可见一斑。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真是一点不假。牛气冲天的韩信即便是沦为了阶下囚,他也不安份,言谈举止、话里话外都能暴露出内心深处的孤傲。

高祖6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刘邦借口有人举报韩信谋反,采用陈平的计策将韩信擒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