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的身份
结果,刘邦还真没吃亏,项羽答应了。Www.Pinwenba.Com 吧
公元前201年,当了皇帝的老板刘邦论功行赏,请大功臣张良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婉言谢绝,一番话说得刘邦差点流出了鼻涕眼泪。
话的大体意思是:我就是上天派来为您服务的;我的计策能够料中实属侥幸;皇上采用我的计策只能说明皇上英明,所以,三万户封地我实在是受之有愧。如果皇上实在要封,把留县(在今江苏沛县东南)封给我,我就心满意足了。
说明一下,留县大约一万来户,张良接受了万户侯。
看看人家张良,又有本事又会说话还会替老板省钱,这样的人,什么样的老板能不喜欢?
再说说张良的奇谋妙计化腐朽为神奇。
“帝师”张良从没有让刘邦失望过,关键时刻,往往都是靠张良的锦囊妙计才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扭转的不利局面。
不妨举个例子——三人名单灭项羽;
彭城大败后,刘邦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干不过项羽;临时纠集的诸侯军只能充充数——一帆风顺的时候都跟着你哄哄;你一遇到困难他们立刻就一哄而散,根本就指望不上。
要想打败项羽,亟需挖掘几个能够独挡一面、真正顶事的盟友。
为了交到真正的“朋友”,刘邦出了血本:愿意以关东之地作为封赏。
这可真是一个好主意,一来显得大方,比较有吸引力;二来嘛,反正关东也不是他的,慷别人之慨,成自己大业,没坏处。
封地准备好了,给谁才不亏本呢?
张良为刘邦提供了三个人选:英布、彭越、韩信。
张良告诉刘邦:只要价码合适,这三人就能干掉楚霸王项羽。当时,英布(黥布)是项羽的部下;彭越是齐王田荣的下属,刚刚归附了刘邦;韩信是刘邦的大将军。
能提供这样一份名单,足见张良对形势的精准把握和对每个人物性格、能力、心理的深入了解。
战争的结果证明了张良的判断,就是这三位,最终,置了项羽于死地。
九江王英布(黥布)叛楚降汉,既解除了九江国对刘邦的威胁,给刘邦增加了一位猛将,又分化了项羽阵营,使楚霸王众叛亲离。
彭越与田荣联合反楚,自从刘邦给了彭越魏国相国的职务后,这哥们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整天琢磨怎么膈应项羽,成了牵制项羽的一支重要力量。
韩信的本事很大,但在刘邦的阴影下,很难有什么作为,如果让他独挡一面,他才会攻必取,战必胜。事实也确实如此,韩信从魏、赵、燕、齐一路杀将过去,完成了对项羽战略包围,这才有了垓下决战。
武涉灰溜溜地走了,蒯通登场了。您还记得他吗?范阳(河北定兴)人蒯通,原名叫做蒯彻。从蒯彻到蒯通,是需要感谢汉武帝刘彻的,与皇上用的字重了,那你就得改,你死了也不要紧,别人会替你改!这就是传说中的避讳。
蒯通是范阳有名的辩士,这哥们曾经替陈胜的部下武臣招降过秦朝的范阳县令,而后,不战而下三十余城。您想起来了吧!
现在,蒯通的身份不大好确定,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韩信的谋士,有人认为他也是项羽派来的说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不妨慢慢探究。
蒯通的主张是:劝韩信自立。
单从这一点看,两种身份都有可能:韩信自立,有利于韩信的发展(这是为韩信考虑);韩信自立,也可以减轻项羽的压力(这是为项羽考虑)。
没法确定,那就继续讲吧。
蒯通采用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方法——相面!
蒯通对韩信说:我相您的面,不过封侯,而且凶险异常;可是,相您的背,却高贵得无以言表。
一下子吊起了韩信的胃口,韩信就问蒯通:您啥意思呀?
借此机会,蒯通开始了长篇大论,咱没时间陪他磨叽,捞点干的,就是劝韩信自立。从此,天下三分,谁也不敢再轻易动武了,这么一来,就安定了。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韩信还是那句话:汉王对我不薄,我怎能为了个人私利而忘恩负义呢?这不是我的性格,绝对不是。
看到韩信这么不开窍,蒯通继续深入劝导:
张耳、陈余是好朋友吧?那可是鼎鼎大名的生死之交,结果怎么样,还不是闹掰了!为啥呀?其实就是**无止境,**之下,人心难测呀。您讲忠诚和信义,别人可不一定都像您那样想。春秋时期大夫文种对越王勾践够忠诚吧?结果怎么样?到了功成名就之时也就离死不远了!
而且,“勇略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您功勋卓著,雄冠天下,如果不自立,到哪里安身立命呢?
话都说到这份了,韩信还在推辞:您别说了,让我想想吧。
过了几天,韩信一点动静都没有。蒯通着急了,又屁颠屁颠地凑到了眼前,劝韩信不要优柔寡断,要赶紧抓住机会。
这回,韩信好像是想明白了,直接就谢绝了。
眼见是彻底没戏了,蒯通选择了离开——从此装疯卖傻——做了巫师。蒯通以为:这样做就可以避祸保命了——谁能和一个不正常的人过不去呢?他可万万没想到,还是差一点被煮了!这是7年以后的事了,咱们回头再说。
至此,我们对蒯通的身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是项羽派来的说客(或者说是卧底)的可能性极大。
理由是:
第一,韩信始终对蒯通有戒心,说明蒯通的来路有问题;
仔细研究韩信对蒯通的回答,我们会发现:韩信一句实话也没对蒯通说。翻来覆去就是一句:我不是见利负义之人。
事实上,他不是吗?
不惜牺牲同事郦食其突袭齐国;胁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得不到明确的封赏就不出兵……这些,都是他韩信是什么人的明证。说给蒯通听的,不过是冠冕堂皇的托词。
这种托词只能说明:这位蒯大谋士不是韩信的亲信;而且,韩信很清楚蒯通的真实目的。
第二,韩信始终没听蒯通的,说明蒯通的主意有问题;
按照史书上的解释,韩信最终拒绝了蒯通,是觉得刘邦待自己不薄,自己不忍心忘恩负义,所以,才磨磨唧唧优柔寡断。这种解释,您信吗?
韩信是什么人?那是一个头发丝里都是智慧的大军事家,他会因为个人情感影响战略决策吗?他会把身家性命安放到最不值钱的“感情和道义”上吗?当然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