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仙人”张良(1 / 1)

西汉往事1 圆月弯刀 1411 字 6天前

“仙人”张良

升了官发了财,生活不是很美好吗?

然而,在别人眼里,春风得意的饱学之士陆贾每天还是愁眉不展。Www.Pinwenba.Com 吧这小子,也太贪了吧?误会的同志请注意,人家陆贾可不是愁自己的事,他是在为国家担心,为国家犯愁。怎么样,够境界吧!

在陆贾看来,大汉帝国根本就没法跟已经倒闭了的秦帝国相比。多年的战乱(从公元前209年一直到公元前202年),使很多富庶之地变成了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无人区,基本上是啥啥都没了,实力吗,实在是无从谈起。

事实确实如此,汉初经济衰败的程度,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信:皇帝老儿刘邦的座驾,想找四匹一样颜色的马,硬是找不出来;将相大臣就更不用说了,不少人只能勉强用牛车凑合。乘坐牛车去上朝,是不是挺滑稽?

这时候的大汉朝,全国上下,大家都很穷!

陆贾跟赵佗砍的,基本上也是吹着唠!

秦始皇爷俩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如何恢复实力,重建一个庞大强盛的帝国呢?陆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这事,着实折磨了陆贾好长时间。

不过,结果还不错。

死掉若干脑细胞后,陆贾还真想出来了办法。不过,咋一听,似乎有些荒唐。陆贾建议刘邦,从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做起,那就是“读书”,读儒家的经典《诗经》、《尚书》。从中,寻找长治久安的良策。

陆贾的对策,竟然建议刘邦读书!

这下可好了,只要陆贾逮着机会,就会在刘邦面前叨叨:要多读书、多读读《诗》、《书》!实在没机会就创造机会,翻来覆去就俩字:读书!

刘邦误会了,他以为,陆贾是有意卖弄自己的学问,故意拿他刘邦没读过几天书开涮!

这不是没事找抽吗?

生气了的刘邦当然不会客气(这哥们不生气都不客气),直接就暴了粗口:你老子我是骑在马上打下的天下,关他妈的《诗》、《书》什么屁事!

陆贾显然早有准备,立即针锋相对地反驳:骑在马上打天下,难道还可以骑在马上治天下吗?你看看人家商汤(商朝建立者)、周武(西周王朝开国君主),他们都是通过战争夺取的天下,却通过安抚百姓守住的天下。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穷兵黩武死路一条!

刘邦转转眼珠,还想狡辩,陆贾根本就不给他机会。

陆贾接着说道:历史上的夫差(被勾践灭掉的吴国国君)、智伯(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后被韩、赵、魏三家攻杀)都是反面教材,他们崇尚武力,结果国破家亡。秦国更是这样,如果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仁义治国,关心百姓疾苦,陛下您怎么能安安稳稳地坐到这里呢?(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您充其量还在您的泗水亭里吹牛皮侃大山呢)

刘邦张张嘴,无言以对——因为人家陆贾说的,确实在理!

当然了,如果碰上个混蛋皇帝,大臣说得再怎么有道理也没用。有道理永远干不过不讲理!

刘邦可不是这样的人。刘邦虽然脾气有点坏,文化素质有点低,但对于是非好歹,那是门清!而且,并不固执,一听陆贾说得有道理,马上就能虚心接受批评教育——对于一个封建帝王而言,这可是十分难得、万分难得的事!

能虚心纳谏,那就是明君呀!

明白过来的刘邦给陆贾留了一个命题作文(你把我抢白了一大顿,我也不能让你闲着),刘邦让陆贾分析分析古今成败得失的原因。

陆贾还真不含糊,很快就超额完成了任务:一口气交上了十二篇!每一篇,都得到了大老板刘邦的高度赞扬,不甘人后的大臣们最喜欢捧臭脚——刘邦一说好,他们就跟着高呼万岁,整的刘邦十分受用(也不知道是在表扬谁)。后来,这十二篇文章印成了单行本,起了个名,叫作《新语》。

别的不说,看看人家的书名,就足以证明,陆贾的观点一定是新颖独到,很有创造性,最起码,听起来很新鲜。

就这样,陆贾成为了汉初最具政治理想的先锋人物。这个人物,以后还有更加精彩的表演,敬请各位期待。

接下来,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经典,着重关注一下刘邦对汉初“三杰”的使用吧。

“三杰”是指张良、萧何、韩信。

这三位,是刘邦一统天下的关键人物。

刘邦在总结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时,曾有过一段关于用人的高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

第一,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专业人才(军师、丞相、将军);

第二,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比我强(这也不是谦虚);

第三,他们都是我的部下,听我调遣,所以,我得了天下(我会用人)。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听明白了:这哪是表扬别人,分明是在表扬自己。不过,自夸归自夸,眼光独到、知人善任,刘邦确实具备当老板的素质,硬是把三个“人精”用到了极致。

综合张良、萧何、韩信的本领和性格特点、处事方式,我们可以分别称其为仙人、完人、狂人。

能把这三位用好,刘邦至少成功了一半。

说张良是“仙人”,咱这可不是信口开河。

首先,张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有仙人的风范;其次,张良奇计迭出,经常化腐朽为神奇,有仙人的智慧;再次,张良功成身退,专心闭关修行,有仙人的追求。

这样的人是不是完全合乎“仙人”的标准。

说张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是因为他超然于世俗名利,脱离了低级趣味。

公元前206年,刘邦鸿门脱险,受封为汉王,劫后余生的刘邦为了表达对张良的感谢,赐给张良珍珠两斗,黄金2000两。对比一下项羽努了半天劲,一咬牙一跺脚赏给陈平的400两黄金,简直是天地之差!这样一笔巨款,人家张良一个子没留,全都转送给了项伯。

这么够意思的人,何愁交不到好朋友!

张良视金钱如粪土,人家可是真不贪财。

还有一个小插曲需要说明一下,听说张良给项伯送礼了,刘邦也不甘落后,赶紧也通过张良送了一份厚礼给项伯。刘邦可不是不贪财,他是有求于项伯——让项伯代他请求项羽,把汉中地区统统封给他——吃亏的事刘邦可不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