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故事(一)
其一,蹭饭蹭到人人厌。Www.Pinwenba.Com 吧
韩信家里很穷,穷到连饭都吃不上。可是,年轻力壮的韩信却整天东游西逛、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行,不吃饭可不行!饿了怎么办呢?韩信的办法是,饿了就四处厚着脸皮蹭饭吃。
蹭饭是一门宰熟的艺术,韩信也得这么干!于是,韩信的老乡——下乡南昌亭亭长家可就遭了殃:每天,饭点一到,韩信准时登门,吃饱喝足,抬腿就走。
这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老婆实在是受不了了: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一气之下,干脆来个以毒攻毒:亭长老婆半夜就爬起来做饭,做好之后,一家人就在被窝里,把饭给吃了!
这个女人也够狠!
不知情的韩信还是按时登门,然而,这次,让韩信失望了。傻小子左等右等,等得肚子咕咕叫也不见饭菜上桌。
难道,这家人要绝食?不能吧!
慢慢的,韩信觉得不对劲了。看到亭长老婆嘴角得意的微笑和亭长哭笑不得的表情,韩信终于恍然大悟。
就算脸皮做了七层装甲,明白过来的韩信也实在是挂不住了。又羞又恼,韩信拂袖而去,从此不再登门。
亭长的老婆总算松了一口气。
当时兴高采烈的女人打死都不会想到,这个让她嗤之以鼻的破落户,日后竟然有了大出息;更不幸的是,多年以后韩信还牢牢地记着这件事!
等到韩信当了楚王衣锦还乡时,特意召见了南昌亭亭长,郑重其事地赏了他一百文大钱和一句话,赏钱少点也就罢了,话说的可够损:你,就是一个小人!
以这种方式,韩信总算是报了昔日亭长老婆不给他饭吃之仇。
不给他饭吃就是小人,让他白吃才是君子!这就是韩信的逻辑。
其二,吃老太太软饭。
衣食无着的韩信挨饿是常事。这一天,饥肠辘辘的韩信来到河边,把解决肚皮问题的希望寄托在鱼竿上。
正所谓,人要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鱼儿们好像都学过了兵法,与韩信捉起了迷藏,饵吃了不少,就是不上钩!鱼都吃饱了,韩信还饿着呢。
半天下来,韩信饿得头昏眼花、气得七窍生烟。
这一切,都被一位在河边替人洗衣服的老太太看在了眼里。老太太见韩信实在可怜,就拿来了自己的饭菜给韩信吃,这样的好事一直持续了几十天!
一有饭吃韩信就高兴,至于是软饭、硬饭,那根本就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终于有那么一天,见饭眼开的韩信对老太太脱口而出: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
这可是好长时间以来,韩信说的,唯一的一句有良心的话!
没想到,就因为这句话,韩信却挨了老太太一通大骂:挺大个老爷们连自己都不能养活,你还好意思!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指望你报答吗?
这件事,韩信同样记在了心里。功成名就后,韩信找到了老太太,以千两黄金相赠,实践了自己重重报答老太太的诺言!
这事做的还算有良心,口头表扬一下!
其三,受胯下之辱。
身无分文、经常挨饿的韩信有个爱好——喜欢佩刀带剑!这种在常人眼中,倒驴不倒架的做派受到了同乡们的耻笑,尤其是县里的一帮年轻屠夫,十分看不惯。
这些杀猪宰羊的哥们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玩刀的,每天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那叫一个爽!你韩信算个什么东西,整天拎把杀人的刀,这些年没见你杀过一个人!
既然看不惯嘛,自然就要想法捉弄捉弄他。
一天,这帮玩意儿嘻嘻哈哈地聚了过来。领头的,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屠夫,这小子一伸手,拦住了韩信,给他出了一道两项选择题:
第一,有本事,你就杀了我;
第二,不敢杀我,就从我裆下钻过去。
说完,他大喇喇地端起胳膊、叉开腿,拿眼斜着韩信。周围,一帮看热闹的闲人跟着架秧子。
韩信也实在,认真地思考一番,觉得自己确实不敢杀他;或者说是没必要杀他(摊了官司犯不上)。于是,就俯下身子,从人家两腿之间爬了过去,整了个灰头土脸。这副形象,引起了围观者的哄堂大笑。
从此,大家都认为:表面强大的韩信,其实就是个胆小鬼!
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
从此以后,这事就成了典故。各种书籍都经常以此为例来证明:因为有大志者,能受常人难受之辱,所以,最后才能有所作为!
读到这种观点,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有大志者就一定得受辱吗?
在历史上,有大志的人很多,受过大辱的人也很多,有大志的人可不一定非得都要受辱吧!
第二,受辱与日后的成功有必然的联系吗?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恰好他日后成功了;更多受了奇耻大辱的人,可能到了最后都是失败者。受辱与日后的成功之间,不仅没什么必然联系,好像还应该是负相关——越受辱,越失败!
第三,除了别人给出的这两项外,就没有其他选择了吗?
比如说扬长而去;再比如说把挑衅者打到在地……遗憾的是,统统都没有!
所以,我觉得,单单这件事,只能说明:当时的韩信,就是一个棒槌!
有的人大肆强调这个典故,这么做,有哗众取宠之嫌。无非是想让某个人前后表现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事实上,不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与成功有关;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一定是为日后的成功做的良好铺垫。
讲历史,最重要的,是真实;最可贵的,还是真实。咱可没必要为成功者不光彩的历史贴金吧。这件事虽然不能证明韩信就是胆小鬼,但你就算是说破大天,“胯下之辱”它也是辱,那就是耻辱!
这些,基本上就是韩信在家乡的状况。
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使韩信看到了希望。项梁带兵渡淮河北上时,韩信挎着那把给大家带来欢乐、给自己带来耻辱的宝剑,急三火四地赶去投奔。
韩信认为,凭自己的本事,他很快就会脱颖而出。
韩信是从基层干起的。
一开始,韩信担任执戟。执戟是一种侍卫官,因为值勤时手里要拿着戟,所以,这种职位就叫执戟。干到后来,韩信还是执戟,主要工作还是拿着戟站岗、执勤。
在项梁手下,韩信始终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