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陈余也来凑热闹(1 / 1)

西汉往事1 圆月弯刀 1416 字 6天前

陈余也来凑热闹

事实上,陈余、张耳哥俩儿一直并肩战斗,两人功劳相当。Www.Pinwenba.Com 吧分赃大会上,张耳受封为常山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统领赵地;陈余干瞪眼,啥也没捞着,这也确实挺离谱。

就连项羽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在众人的极力劝说下,项羽十分勉强地把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当时陈余就住在那里)附近的三个县封给了陈余,勉强凑合了一个侯爵。

受到如此待遇,陈余扎刺也在情理之中。

等张耳到了封国就任常山王,陈余受不了了。项羽封别人,爱谁谁,唯独不能是张耳!陈余愤怒地表示:他张耳和我功劳相当,他当王,我却只是个侯,这摆明是项羽心眼子不正,我他妈的不服!

不过,不服归不服,陈余可没有冲动,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力不济。

于是,陈余就想到了先前造了项羽反的齐王田荣。

陈余派人去游说田荣,希望田荣能借给他一些人马,把张耳打跑,恢复原赵王赵歇的地盘(赵歇被项羽改封为了代王,也是一肚子怨气)。这样,赵国就可以成为齐国的屏障了,大家一起来付项羽!

田荣正需要盟友,为了共同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革命事业,二人一拍即合。田荣立即发兵支援陈余。

得到了强援,陈余立刻就来了精神。

陈余征发所辖三县的全部兵力,与齐军合兵一处,袭击项羽所封的常山王张耳。这哪是反对项羽,分明是公报私仇!

这一事实再次证明:越好的朋友闹翻,越容易成为最大的敌人!

张耳猝不及防,大败而逃。不过,张耳并没有去投奔项羽,而是直奔废丘,找自己的老朋友、汉王刘邦去了。从此,张耳成了刘邦的部下。

其实也不奇怪,此时,刘邦采用韩信的计划,已经率汉军出了故道,打败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平定了三秦,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借这个机会,张耳改换了门庭。

对于老朋友张耳的到来,刘邦很高兴,也很照顾。后来,俩人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张耳的儿子张敖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关系是越来越亲密。

回头咱接着说陈余。

打跑了张耳,陈余把原赵王赵歇给接了回来。项羽把赵歇改封为了代王(统治区域大体在山西大同、广武,河北蔚县一带)。赵歇当然不愿意去偏远的代地,所以呢,赵歇就对陈余感恩戴德。赵歇想报答陈余,想来想去,还是顺水人情好做,就投桃报李地立陈余为代王。于是,双方就皆大欢喜了。

由此可见,互相吹捧,互相帮助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只是,苦了项羽,又多了一帮敌人。

要说陈余也真够意思,他没去自己的封国,而是选择了留下来,辅佐赵王赵歇。陈余知道:此时,赵国的局势还不大让人放心;赵王赵歇的水平,就更让人没底了!

以上这两位,都是对项羽分赃不满才公开跳出来造反的。对于这样的狠主,项羽没什么办法。项羽有办法的,是收拾老实巴交的人,比如说韩王韩成。

当然了,项羽是万万没想到,他对韩王韩成的处理,后果更加严重。

分赃大会上,韩成仍然保留了韩王的封号,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州)。这主要是给项梁面子。因为,最早立韩成为韩王的,是项梁。

不过,在项羽眼中,称王,韩成是不够格的!

韩成没什么战功,这是事实。但,主要问题不在这里。主要的问题是:韩成的谋士张良为刘邦出了不少力,这笔账被项羽记到了韩成头上。这么一来,韩成反倒替张良和刘邦倒了霉。

项羽把所有的怨气,都发到了倒霉蛋韩成身上(谁让你好欺负呢)。整个发泄过程,统共分三步:

第一,项羽不让韩成回封地韩国。

不回到封地,韩王就不是韩王。事实上,在项羽身边,他韩成准确的身份,就是项羽的跟班。项羽带着韩成到了自己的首都彭城,这应该算公费旅游吧!虽然不怎么自由,好歹还能接受。

第二,项羽进一步减轻了韩成的工作负担。

考虑到韩成能力差、水平低,而诸侯王的工作任务又很繁重,所以,项羽决定给韩成减负。在彭城,项羽废掉了韩王,改封为穰(rang)侯,由王到侯,硬生生给人家降了一档。

第三,送韩成上天堂。

按说把人家调理到这份,就够一说了,可项羽还是觉得不够劲。最后,干脆,来个痛快的得了。没用任何借口,项羽无缘无故地把韩成给杀了!

项羽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从众多事实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面对弱者,项羽的手段越残忍;面对真正的强者,项羽往往没了办法!

纵观项羽的所作所为,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别看他项羽五大三粗,威风八面,其实,他就是软的欺负硬的怕!

匹夫之勇是也!

项羽杀掉韩成,道义上的压力倒算不了什么,项羽类似的事情做得太多了,满头是包也不多这一拳。这一事件的最大恶果是:从此,张良可以了无牵挂地追随刘邦了!

张良抄小路找到了刘邦,开始全心全意为刘邦服务了。

从这个角度上讲,项羽这一刀,几乎与自杀无异。

回头再来说说刘邦。

垂头丧气的汉王刘邦翻越连绵不断的秦岭,历尽千辛万苦,赶赴位于大巴山麓的都城南郑。

崎岖的山路、偏远的位置、未知的前途,不断地侵蚀着汉军将士的信心。

大家拎着脑袋闹革命,无非是想搏个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现如今革命成功了,却被打发到一个兔子不拉屎的鬼地方,这辈子能不能回家都是问题。你刘邦去当汉王,我们何苦来呢?没必要陪你去受罪吧,算了,不跟你玩了!

于是,不少人选择了中途逃跑。

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当时的无名小卒、后来的千古名将——韩信。

当然,韩信逃跑倒不是因为想家,他的家没什么想头,他的家乡留给他更多的,是屈辱和伤心。

我觉得:韩信的逃跑极有可能是一个惊天骗局——就是韩信与萧何合伙给刘邦下的套!不信吗?咱们不妨细细道来。

韩信,字重言,大约生于公元前231年,死于公元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

韩信的出身可不怎么光彩。

家里条件不好也就罢了,这事怨不着他。可是,为人品行不端那就是毛病了。翻翻韩信的历史,这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主,丢人事可真没少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