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晒晒张良的底细(二)(1 / 1)

西汉往事1 圆月弯刀 1402 字 6天前

晒晒张良的底细(二)

难道,这个后人正是这个黄石公吗?

传给张良一本著名的兵书,张良就有了大出息,这也是挺符合逻辑的。Www.Pinwenba.Com 吧不过,符合逻辑可不一定符合史实。

刚才咱们提到,说黄石公传给张良《太公兵法》是《史记》中的记载。其实,这件事,司马迁老先生搞错了。黄石公传给张良的,应该是《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是一本关于人生观的语录体著作。这本书,同样也被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挑司马迁老先生的毛病,当然得需要证据。

第一,关于著作权;

《太公兵法》的真实作者不可考,但一定不是黄石公(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中期),而《素书》则确实是黄石公的作品。黄石公为自己的著作找传人,还是比较符合逻辑的。如果拿着一本别人的著作,也谈不上是给自己寻找传人了(这事前文也提过)。

第二,慎重的必要性;

黄石公在传书之前,对张良进行了充分、细致的考察,可以说是慎之又慎。这足以说明,这本书很重要,很有慎重的必要性。如此说来,黄石公手里拿的,一定是一本不为世人所知的奇书。而《太公兵法》自诞生以来,流传甚广,好像也没有了遮着掩着的必要。

第三,后世的记载;

宋代大学者张商英在为《黄石公素书》所做的序中,有这样几句话: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

话说到这份就很清楚了,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素书》;张良死前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传人,只好把书带进了坟墓;幸亏500年后,书又被盗墓贼给偷了出来,这才得以重见天日。

还真得感谢盗墓贼!

综合这些理由,我相信,黄石公传给张良的,应该是这本叫做《素书》的奇书。

自学完这本奇书,张良就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帝王之师,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是不是很玄乎?反正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相不相信并不重要,人家张良的本事在那摆着呢,保不齐就是《素书》教导的功劳,至少,也有一定的功劳。话说到这份,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这本奇书到底都讲啥了?

简单总结一下,全书大体包括五个问题:

第一,阐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这是在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想成功,主客观条件都得具备。)

第二,阐明了用人的原则。作者依据才学的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人尽其才)、“危莫危于任疑”(用人不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用错了人很危险)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第三,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包罗万象。

第四,总结了安邦治国的经验。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茍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第五,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讲的都是不能得罪人,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怎么样,您觉得有用吗?人家张良用的可不错。但是,据说,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这可真是一本奇书!

张良做的第三个正事,是交了一个够意思的朋友。

就是这个朋友,最后不顾亲情顾友情,救了张良、刘邦,害了项羽。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在鸿门宴上,力保刘邦不死的项伯。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项羽的叔叔。

张良隐居在下邳。项伯杀了人无处可逃,张良就收留了项伯,两个负案在逃犯就这样成了莫逆之交,一辈子的朋友。

张良做的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大事,是投奔刘邦。

英才投明主。在乱世,好谋士能找到一个好主子,那可真是一件互惠互利的好事。

本来呢,张良是准备去投奔楚王景驹。

走到半路,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张良遇到了刘邦。二人萍水相逢竟一拍即合。从此,双方共同谱写了一段英才配明主的千古佳话。

张良先是陪着刘邦去见景驹;后来,又劝刘邦转而投靠项梁;最后,打消项梁顾虑,答应借兵给刘邦也是张良游说的功劳。

“帝师”出山,效果自然不同。

刘邦基本上算是个大老粗,逮谁骂谁,唯独对张良言听计从、尊敬有加。

从这个侧面也足以证明:张良出谋划策水平之高、为人处世之圆滑、在领导心中地位之牢固。

更为难得的是,张良谋划的良策,说给别人听没用——根本理解不了;唯独大老粗刘邦能够领悟其精髓——也真是邪了门了。张良也不得不感慨:刘邦确实就是天才!(沛公殆天授)

于是,“天下第一谋士”张良终生以身相许,死心塌地地为刘邦效力。

自起兵以来,刘邦一直在为生存、发展犯愁。将不过几员,兵不足一万,每次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的。

上天还在考验他。不过,刘老兄你也不用着急,属于你的好机会很快就要到来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