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就是战斗力
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顺利地干掉大秦朝派来的领导,然后,举城响应武臣。Www.Pinwenba.Com 吧
干这事,一方面,需要有带头的,而且,这个带头大哥还得是有足够影响力的地方豪强;另一方面,还得有合适的机会,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二者缺一不可!
问题是,接连不断地出了这么些事,剩下的那些不想死的秦朝大小官员都提高了警惕,一边严防内乱,不给内部有想法的人留机会;一边不断地加强守备,准备跟武臣玩命。
到了这步,武臣认为:光靠嘴是不行了,最终还得动真格的,那就打吧。此时的武臣兵多将广,还真不怕有人耿耿。于是,武大将军拉好了架子,准备强攻范阳(今河北定兴)。
这时,范阳名士蒯通出场了。
请注意,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蒯通,原名蒯彻,范阳固城镇人。后来,汉武帝刘彻做了皇帝(公元前141年),蒯彻就不能叫蒯彻了,史书上给他改了名,叫做蒯通。这种事,学名叫做避讳。
当然了,蒯彻自己可不知道改名这件事,因为,还没等刘彻即位,蒯先生早就死了。
这种改名,应该算是标准的被改名!
当时还叫蒯彻的蒯通大摇大摆地去拜见范阳徐县令,一见面,蒯通没头没脑地说了两句话。
邯击退,老大陈胜自顾不暇;
其次,此时,武臣手下兵强马壮,占领了大片土地,足可以割据一方;
第三,随着实力的增长,武臣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这一点,张耳、陈余看得很清楚。
第四,陈胜的为人让人很不放心。时间一长,大家慢慢都品出来了:陈胜这个人,疑心很重,基本上是对谁也不信任,除了朱房和胡武。
陈胜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都是负责监察的官员),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
将领们打了胜仗回到陈县,大体结局都差不多:被抓起来治罪!朱房、胡武这两位,主要工作就是拿着放大镜,认真、仔细地寻求群臣的过失。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基本都没好。
这么一来,很多将领都有了意见,对陈胜的做法很不满。同时,也很担心自己的安危——不知道哪天会犯事。
当然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张耳、陈余自己的算计,没法拿上台面,但,却是最主要的因素。
比如说,对陈胜的安排,俩人是很有想法的。
陈胜采纳张耳、陈余的建议攻取赵地,却没任用他俩担任主将,只给了左右校尉的职务。对此,贤人张耳、陈余很不满,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满的张耳、陈余一直在耐心地寻找着机会。现在,机会来了,他俩当然不会放过。早就对自己职位不满的张耳、陈余游说武臣自己称王。
理由是很好找的:什么地盘很大,不称王恐怕镇不住;什么陈胜就是自立为王的榜样;什么陈胜爱听谗言,整不好就会做冤死鬼……
其实,根本用不着这么多!
因为,野心人人都有,天王老子都一样。
武臣很高兴地接受了张耳、陈余的建议,自立为赵王。张耳、陈余拥立有功自然跟着升官,成了右丞相和大将军,护军邵骚变成了左丞相。
上司高升一步,下属加官进爵,这应该叫做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