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英雄谢幕(1 / 1)

西汉往事1 圆月弯刀 1398 字 6天前

英雄谢幕

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更是流芳百世的壮举!

陈胜起兵造反,孔鲋也从军反秦,做了陈胜的博士。Www.Pinwenba.Com 吧

看到陈胜面露骄色、不务正业,孔鲋就来劝谏陈胜。没成想,陈胜根本不听,一竿子就给撅回来了。

问题出在哪了?是孔鲋说得没道理吗?恰恰相反,是孔鲋说得太有道理了!

孔鲋是博士,这种干部一般都有俩特点,一是很有文化,说起话来难免引经据典;二是比较直接,不大会照顾领导情绪。

孔鲋摇头晃脑地说:兵法有云,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今王恃敌而不自恃,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

啥意思呀?简单点说,就是要自己做好迎敌准备,不能指望敌人不来进攻,要不然,没处买后悔药吃!

孔鲋说得很对、说得很好,陈胜实在是没法反驳。然而,不反驳还不是陈胜的性格。憋了半天,陈胜终于想出来一句很有劲的话:我的军队,就不用你操心了!

言下之意是:你哪凉快去哪呆着吧!

孔鲋目瞪口呆、哑口无言。这就是秀才遇到兵!

等到章邯大兵压境,陈胜慌了。慌也没用,加强防务根本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事。危难关头,陈胜决定亲自出马了。

当然,陈胜可不是亲自上战场拼命,他的陈王还没当够,不想马上就成为烈士。陈胜要做的,是亲自上战场监督手下拼命。

陈胜督战的,是手下将领张贺的军队。

应该说,张贺是很努力的。但是,打仗这玩意,玩的是实力!如果没实力,越努力完蛋得越早。结果,实力不济的张贺战死了;文人孔鲋也战死了;督战的陈胜撤退了。

不幸的是,撤出战斗的陈胜也没能保住性命;更不幸的是,陈胜没有死在战场上,他死在了自己司机(车夫)的手中。

车夫不是啥名人,就因为干掉了名人陈胜,成了历史上臭名卓著的叛徒,司马迁老先生记下了他的名字,庄贾。

眼见秦军疯狂反扑,陈胜节节败退,庄贾动起了歪歪心。在败退往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的途中,庄贾趁陈胜不备,突然举起了屠刀。就这样,陈胜被自己的亲信,一直给他驾车的车夫给杀害了。

叛徒庄贾杀了陈胜,一溜烟跑到陈县投降了秦军,拿陈胜的脑袋去换钱了,这是典型的卖主求荣。好在老天有眼,非常解气的是:这个小人并没得到荣华富贵,而是很快就遭到了报应!

替陈胜报仇的,是陈胜的另一个亲信,名字叫做吕臣。吕臣曾担任过陈胜的涓人(侍从),陈胜牺牲时,吕臣已经当上了将军,正在外地作战。

听说陈胜遇害,吕臣悲愤交加。他马上率领自己的军队,从新阳(今安徽界首北)出发,直奔陈县。吕臣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去抓庄贾,为陈胜报仇。

吕臣的军队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苍头军。为啥叫这么一个名字呢?各种版本的说法都有,其实,我觉得并没有史家讨论的那么复杂,就因为全军都以青巾裹头,就得了这么个称谓!

也别说,苍头军还真不白给。很快,吕臣就攻克了陈县,如愿地宰了叛徒庄贾,又重新竖起“张楚”的大旗,依然以陈县为楚都。

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当上皇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派30户人家守护陈胜墓,每年按照王侯的待遇祭祀陈胜。

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这位敢为天下先的反秦农民领袖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陈胜虽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陈涉世家》)

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首义者陈胜也可以安息了!

英雄陈胜,虽出师未捷,纵不能知人善任,其事迹也必名留青史,与日月同辉!

陈胜在派出两支主力西征的同时,还派出了另外几支部队:一支由武臣率领,攻取赵地;一支由周巿(fu)率领,北攻魏地;一支由邓宗率领,攻略九江;一支由葛婴带领,直逼寿春;一支由宋留率领,平定南阳;一支由召平率领,进攻广陵。

各支队伍四下攻城略地。当时的形势,对陈胜来说,那是一片大好。

接下来,咱们分别说说各路军队的情况。

派军队进攻赵地,是贤人张耳、陈余的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张耳、陈余对陈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觉得,留在陈胜身边是挺危险的一件事。于是,俩人就主动请缨,去收复赵地。

陈胜同意了,不过,他并没有把军队交给张耳、陈余。这是因为,张耳、陈余虽然是名气很大的贤人,但还算不上是自己人;而且,俩人是反对陈胜称王的。这样的表现,哪能讨陈胜喜欢!

陈胜任命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率领三千人马北略赵地。

武臣,陈地人,他是陈胜的老相识,过去就是朋友。这位武臣先生水平一般,能力一般,就是与陈胜的关系不一般。属于陈胜的亲信,这是他成为主将的唯一的理由。

至于护军邵骚,从头到尾,起到的作用都十分有限,不提也罢。

与这两位相比,张耳、陈余明显强了好几筹,无论哪个方面,双方都不是同一水准。不过,虽然没能当上主将(有点遗憾),但毕竟摆脱了陈胜的控制(生命安全有了保障),还可以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俩人最满意的地方。

咱们还是好好说说北略赵地的行动吧。

武臣进展顺利,没经过什么战斗,一通政治宣传就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叫做传檄而定!

宣传如此有效,到底是什么金玉良言呢?我简单概括了一下,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秦朝统治很差劲——这一点每个人都有同感。

第二,起义军形势一片大好——这也符合当时的实际。

第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是爷们就一定要抓住机会——这是**裸的利诱!

事实证明,符合形势的利诱是很有效地!赵地的各路豪杰、各色人物纷纷杀掉秦朝官员归附武臣(想跟着起义军浑水摸鱼的还真不在少数)。没费吹灰之力,武臣轻轻松松取得了故赵国十几座城池,队伍也很快发展到了几万人!

然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