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刘三也没闲着(1 / 1)

西汉往事1 圆月弯刀 1442 字 6天前

刘三也没闲着

所以,秦始皇要巡游东南来镇一镇(原来秦始皇巡游是为了这事,我可是第一次听说);所以,他刘三经常需要躲一躲。Www.Pinwenba.Com 吧(这明显就是瞎掰)

因为,实在是没法解释——秦始皇的自言自语是怎么让刘三听到的!刘三怎么就知道秦始皇巡游是为了他!

秦始皇没镇住刘三,吕雉找丈夫倒方便了——完全是借了云气的光!

按照方士们的解释,只有圣贤和天子的上方才会聚有五彩云气。说刘三是圣贤,十个人得有十一个不信,所以,刘三就只能是天子了。

脸皮很壮的刘三硬是把秦始皇恐惧的“天子气”附会在自己身上,最终完成了“龙———天子气———真龙天子”忽悠三步曲,硬是把自己整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这玩意可是相当有用。

利用社会舆论来“包装”自己,这就是“炒作”!炒作的效果很是不错,刘三的知名度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四处划拉人,聚集一批死党。

刘三走上了与政府对抗的道路,对抗是需要本钱的!

最重要的本钱,是人。

在芒砀山区,刘三最主要的任务是划拉同伙。刘三很清楚,光靠忽悠,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关键还得是自己有人!

这叫有实力才有魅力。

人是怎么划拉来的,史书没有专门的记载。不过,咱们可以大胆地猜一猜:

首先,是刘三忽悠的功劳;经过一通不要脸的炒作,大伙都觉得这位仁兄不一般,跟他干肯定错不了,所以就来了。

其次,是秦始皇的帮助;当然了,秦始皇也不是故意的,完全属于做好事不留名:秦朝末年,北筑长城、南攻百越、修骊山墓、建阿房宫、严刑峻法、赋役沉重,这一通折腾,把全国老百姓都逼上了绝路,很多人,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那咋办呀?咋办,干脆,反他个娘的!

于是,就有不少人前来投奔刘三。

这其中,后来因为立了大功被封侯的就包括:博阳侯陈濞、隆虑侯周灶、东茅侯刘钊、台侯戴野、乐成侯丁礼、宁侯魏选、曲城侯蛊(gu)逢等人。

人名挺复杂,大家也没必要记,咱就是想证明一下刘三划拉人的工作成绩。

这时的刘三,手下已经有了一百多号人,应该叫刘三刘连长了。刘连长这支队伍人数虽然有限,但这些人,都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自愿追随刘三的患难之交,是一支绝对忠诚可靠的力量,是刘三日后发展的骨干。

人少不要紧,因为,一位伟人曾告诉过我们: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恰在此时(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了。

大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全国,尤其是原六国老百姓,早就恨得牙根痒痒,巴不得它早点完蛋呢!

这下,终于逮着了机会。

于是,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陈胜、吴广做出榜样后,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群起响应。

面对机会,刘三是决不会放过的。

然而,与很多人不同,刘三并没有前去投靠陈胜,这可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不管从哪方面说,投奔陈胜都是一个比较靠谱的选择。

第一,陈胜是老大,小弟刘三(不是说年龄,是说实力)投奔老大,合情合理;

陈胜率先发难,被公认为天下反秦斗争的当然领袖。

从揭竿斩木那一刻起,陈胜老大的地位就定了。所以,随后而起的各地反秦义军,都打出了拥护陈胜的旗号。众多的拥护者中,不仅包括蜂拥而起的楚地百姓,还包括楚地的旧贵族(项梁、项羽叔侄),甚至还有不少大秦的朝廷命官(比如沛县县令)!这些事咱们随后都会说到。

所有的一切都足以证明:当时,天下反秦武装都尊服陈胜。也正因为如此,陈胜的队伍急剧壮大,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就凭这实力,老大也是非他莫属!

然而,别人都去了,手底下一百多人的刘三却没去。

第二,刘三距离陈胜很近,不存在中途迷路的危险;

刘三藏身的芒砀山距大泽乡不足200里路;芒砀地区和陈胜义军攻占的酇(cuo)、谯诸县都挨着,距最近的酇县县城才四、五十里。这是起义浪潮最先波及的地区。

出了造反这么大的事,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通缉犯刘三不可能不知道。在众多反秦武装中,刘三是离张楚政权最近、联络最方便利的一支。

然而,刘三没去。

第三,刘三与陈胜可以挂上关系,并不缺乏人脉;

前文咱们讲过张耳。

贤人张耳投奔陈胜,陈胜是十分激动的(未尝见,见即大喜),于是,张耳就成了陈胜的重要谋士。

虽然在称不称王(因为关系到陈胜富贵)的问题上,陈胜没听张耳的,别的事,陈胜还是满尊重大名人张耳的。就凭这地位,介绍个把人过来,属于小菜一碟。

这个张耳,恰恰是刘三的老朋友。

刘三与张耳早就认识,俩人过从甚密,还曾一起住过好几个月,那可不是一般的关系。

利用好这层关系,刘三就能在陈胜手下混个不错的差事。

然而,刘三连好朋友都没联系。

诸多因素放到一起,就显得比较怪异了。

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正是刘三的高明之处。刘三此举,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有着自己长远的打算。

一来呢,刘三很自信;

这哥们属于手拿两元钱心怀五百万的类型,他有自己取代秦王朝的远大志向。如果依附于人,就必然受制于人,行动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自己取代秦王朝的远大理想恐怕就难以实现了。

第二呢,刘三很知趣;

刘三心里清楚,就他那百十号人,一旦并入张楚数万乃至于数十万人的队伍中,就像小溪汇入大海,连个浪花都扑腾不出来,哪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算以后有了皇帝的位置,轮一百八十个来回也轮不上他刘三呀!

所以,为了远大的理想,独立很重要。

这就是见识!

从一开始,刘三就牢固树立了独立发展意识。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在薛县会议之后,刘三名义上接受了楚怀王的领导,与项羽结成同盟并肩战斗,也始终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志向远大的刘三当然不能老住在山里,条件艰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革命事业也需要他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刘三把根据地选在了自己的家乡丰邑。

做出这个选择是有道理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