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有文化的文化破坏者(1 / 1)

西汉往事1 圆月弯刀 951 字 6天前

有文化的文化破坏者

大公无私的李斯,旗帜鲜明地与领导站到了一起。Www.Pinwenba.Com 吧

李斯驳斥了好朋友淳于越的观点。李斯认为:时代在变化,治国办法也必须变化。以前的做法,不一定非得照搬照抄!战国时期诸侯并立,互相争夺;现在天下统一,国泰民安,情况完全不同了,怎么还能效法古代呢?

大家都能听得出来,李斯说的有道理。按现在的话说,这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如果就此为止,把问题控制在观点争论的范围,那就啥事都没有了。然而,事实是,李斯按照老大的意思,借题进行了发挥。

这个发挥,可就不怎么厚道了。

李斯说:现在,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爱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啥意思?这是是古非今、搅乱民心!(坏了,扣上大帽子了!)这种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危害很大,往小了说,会影响政局的稳定;往大了讲,可能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所以,必须禁止!

最后,李斯老兄又分析了原因,得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答案,他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读书越多越反动是也!

于是,李斯建议秦始皇:把书都烧了!

“焚书”法令就是这么来的。

按照李斯制定的法令,史书除了秦记,烧!私人收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烧!允许留下的,是医药、卜筮、种树(农业)书。

如果违抗禁令,处罚相当严厉:敢谈论诗书者,“弃市”(在闹市区砍了,将尸体示众);“以古非今者族”(株连父母兄弟妻子)”;令下三十日仍不执行,“黥为城旦”(刺面后用墨染黑,再服四年兵役,夜里筑长城,白天站岗放哨)……

残酷法令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以法家理论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思想的核心。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主要的精神头都用在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巩固中央集权上,唯独对思想方面很少注意。结果,就出现了不一样的言论。

淳于越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攻击现行政治,这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不利于中央集权,就等于夺秦始皇的权。所以,这种做法注定是要倒霉的!

因此,善于领会秦始皇意图的李斯,为了打击儒家势力,巩固统一政权,提出了焚书的主张。这么一来,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回头再来说说淳于越。作为“罪魁祸首”,淳于越倒霉了。还幸亏好朋友李斯大力维持,从轻发落——革职还乡。

要说你但凡识点相,乖乖回家当老百姓得了,偏偏这位仁兄不安分,坚持把二杆子进行到底。走到半路又整出了一份血书,替长公子扶苏鸣不平,谏阻焚书!

这下,终于惹恼了秦始皇,丢了脑袋。

综合整个事件,这个影响很大的争论的原因,无外乎两种可能:,作为全国统一教材,供人临摹。

于是,中国就有了“小篆”这种书体。

那么,后来的书体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咱们不妨顺便介绍一下。

统一的文字“小篆”是有不足的,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比较麻烦,不容易书写。

对于那些主要工作就是书写、记录的下级文法官员来说,确实不大方便。进一步简化文字,是一种现实需求。

后来,一位叫程邈(miao)的下级官吏,因为犯罪被关进了监狱。进监狱可不是什么好事。但,辩证法告诉我们,很多事,好坏是很难说的!

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闲着没事的程邈研究起了文字。他对当时字体演变中已经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了总结。

本来呢,闲着难受的程邈就是想打发一下时间,没成想,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此举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于是,老大一高兴,就把程邈放了出来,还提升为御史,让他专门“定书”。

就这样,罪犯程邈制定出了一种新字体,作为小篆的辅助文字,既然是辅助文字,就干脆命名为“隶书”。

隶书可比小篆简单多了(参见实例),这种书体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书写更加方便,由此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整个这件事,就是历史上大书特书的“书同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