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乖,听话(1 / 1)

西汉往事1 圆月弯刀 1287 字 6天前

乖,听话

事实确实如此,从王丞相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中,就能看出点门道!

统一全国后,王绾提出:全国地方这么大,管理是个问题。Www.Pinwenba.Com 吧最好的办法就应该像周朝那样,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初期著名的辅政大臣——周公的创造。

简单点说,就是周王把全国分成若干区域,连土地带人民都交给王公贵族和功臣,让他们去建立国家,拱卫王室,以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控制。

想当年,周王朝就是利用这一制度,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奠定了八百年的基业(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当然了,这八百年的后半段可不怎么消停,打了个热火朝天,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根据历史的经验(没考虑教训),王绾建议:封秦始皇的儿子们为王,建立诸侯国,大伙齐心协力,共同实现秦始皇千秋万代永远统治的远大理想。

王绾认为,自己的这个主意,是很精明的!

之所以用了精明这个词,是因为,这个主意一举若干得:一来显得自己有文化,熟悉历史;二来能标榜自己勤于政事,乐于思考;三来能赢得众位王子的好感,可以加深感情……

总而言之,这主意,真好!

秦始皇充分发扬民主,召集群臣到自己的办公室开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广泛地参政议政。

一通热烈的讨论,大家取得了共识:都赞同王绾的意见,只有廷尉李斯比较隔路,表现得不大合群!

李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李斯小嘴叭叭叭说了半天,大体表达了这么个意思: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了一百来个诸侯国。刚开始还行,诸侯王都是哥们弟兄,能互相捧个场。可是,等往下传了几代,关系就靠不住了——亲情越来越淡、矛盾越来越多,互相看着都不顺眼,经常拎起大刀去玩命!周天子也很无奈,这帮名义上的下属,根本不听他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眼目前的教训。现在,在伟大领袖皇帝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好不容易实现了统一,就应该实行郡县制,这样,天下才会安宁!

郡县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就大力推行过县制,效果是很不错的。

郡县是地方两级行政机构。“郡”设郡守,“县”设县令(长),都由皇帝任免,代表中央治理地方。县级以下还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职责清楚、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确保了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在这种体制下,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每年年末,郡守要向中央政府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县令(长)向郡守汇报。中央、郡就在这时,对下属进行考核:工作成绩显著能受奖赏或升迁;指标要是没完成,轻的贬秩(扣工资),严重的就可能丢官甚至被治罪。

通过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这可比分封制优越的多!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半天,其实,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县的长官郡守、县令(长)均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那谁还敢不听话,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从根本上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这项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自秦朝以后,基本上被历朝历代所沿用,寿命高达两千多年!

其二,焚烧《诗》、《书》,禁止私学。

“焚书坑儒”是历史上挺有名的事,其实,这是两件事,与李斯有关的,是,传授学问,培养人才,掌通古今,以备顾问。看见没,这是一种有文化的官。

按现在的话讲,这些人都属于中央的智囊。别看行政级别不高(官秩600石,往大了说能凑合个中级干部),但,这可是一个升迁迅速、前途远大的工种!

工种有前途,不代表淳于越有前途。因为这位老兄,给点阳光就灿烂,喜欢蹬鼻子上脸;而且,还是个典型的二杆子,一根筋外加不会说话!

淳于越重提了分封的论调,并且,完全摆出了一副教训人的口吻。主意不高明算是水平有限;在皇帝老儿面前趾高气扬、冒充祖师爷,那可纯是倒霉催的!

淳于越摇头晃脑地说:殷周(商朝和周朝)存在时间很长(前后上千年),就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让大伙帮忙一起管理。现在,大秦帝国疆域这么大,可宗室子弟却没有封地,将来万一发生点事,谁来管你呢?我告诉你说,要想统治长久,就必须得借鉴历史的经验!(言下之意是没文化很可怕)

郡县制都实行七八年了,而且,也没看出有啥不妥。淳于越为啥非得和它过不去呢?

综合这位仁兄后来的表现,我觉得,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他受了某位皇子的指使!

这很好理解,实行分封制,皇子就能当上诸侯王;实行郡县制,皇子,尤其是太子以外的皇子,简直就啥也不是!

死脑筋的二杆子淳于越,被人当枪使了,结果,枪炸膛了。

淳于越的神态让秦始皇很不爽,这就够危险了;更可怕的是,淳于越的言论,简直就是与老大唱反调。

老大挺有涵养,不动声色地把淳于越交给了李斯。

此时的李斯,官居左丞相,秦以左为尊,左丞相就是正丞相。

二十多年了,李斯终于爬到了事业的顶峰,不容易呀。李斯很清楚,自己的成功,水平是一方面;懂领导的意图也很重要!

李斯知道皇帝大人的意思,虽然自己与淳于越关系不错,但朋友嘛,当然不如前程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李斯从来就没糊涂过。而且,这事还有一个更好听的说法,叫做大公无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