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吕不韦,你太有才了(一)(1 / 1)

西汉往事1 圆月弯刀 1430 字 6天前

吕不韦,你太有才了(一)

顺便提一句,赵政在赵国时,还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小伙伴,燕国太子燕丹。Www.Pinwenba.Com 吧燕丹也在赵国做人质,小哥俩经常在一起玩,按现在的话说,俩人是发小。

后来,为了各自的利益,昔日的好友反目,俩人联手上演了一出历史大戏——荆轲刺秦王!这是后话。

一直到了公元前251年,小哥俩恋恋不舍地分手了。因为,赵政的父亲子楚当上了太子,赵国为了讨好未来的秦王,就把夫人赵姬和赵政送回了秦国。等子楚即位当了秦王,十岁的赵政小朋友成了太子。

秦庄襄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子楚(异人)死了。太子赵政(嬴政)继位,赵姬成了太后。

赵政即位时只有13岁,此时的吕不韦更进一步,被尊为相国,号称“仲父”(干爹),成为了秦国真正的老板。吕不韦这一干就是十多年,相比获取的利润,先前的那点投资简直微不足道,他可是赚大发了!

然而,吕不韦可不仅仅是商人,他还是一位十分杰出的政治家。

当时,在神州大地上曾有四位响当当的人物,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公元前251年去世)、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公元前279年去世),这几位被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四公子可不是浪得虚名,他们都出身王室(有背景)、都有两下子(有才能)、都曾被拜为本国甚至他国的相(有身份),更主要的是:他们有一个很吓人的共同点——“养士”,不管是学士、策士、方士、术士、食客,统统都划拉到自己手下。

这可不得了,每个人手底下都聚集了上千甚至几千各种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因此,谁也不敢轻易惹他们;因此,四人都有很高的声望。

这种局面使吕不韦很受刺激:秦国是最强大的,方方面面都应该领先,划拉人才哪能输给你们!而且,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那是当时很时髦的一件事情,很有利于树立个人威望。

能对自己有好处,吕不韦从来就不会忽视这样的事!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很喜欢用商人的习惯去处理问题——我出最高价——拿钱砸人!我就不信抢不来人才!

事实证明,这招很好用。没谁和钱过不去,时间不长,吕不韦门下的食客就多达三千人。

钱花了,名声就起来了,吕不韦的声望直逼战国四公子(当时就剩俩了)。

精明的商人吕不韦可不愿意干赔本买卖:我花了这么多钱养活你们,不给我出力可不行。干点啥才不亏呢?

一般来说,人的追求都无外乎名和利,这时的吕不韦不缺钱,他需要的是名,更大的名声!

那就写书吧!当时,各国都有很多文化人著书立说,不少人因此就写出了名堂。

吕不韦一合计,我手底下这么多文人骚客,编他几本书还不容易。于是,吕不韦就让他的食客们在吃喝玩乐之余进行文艺创作。

到底是人多力量大,时间不长,就编成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主编吕不韦很得意,认为这部大作囊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于是,就命名为《吕氏春秋》——好像是他写的是的!

如果这就完了,那可不是吕不韦的风格!吕不韦还要把这件事做大、做强,做到名扬天下、妇孺皆知。

惊人之举就此诞生!

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让大家随便看。也许,您会担心,根本没人希地看!没人看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书的旁边,还堆着一堆更吸引人的东西——一千斤黄金。

吕不韦郑重声明:不管是谁,只要能对《吕氏春秋》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斤黄金的奖励!

这可是够分量的炒作!

炒作获得了成功——吕不韦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当然,话还得说回来,吕不韦会炒作,但决不仅仅是会炒作!干起实际工作来,人家也完全属于第一流的水准。

咱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打仗打出了先进思想。

吕不韦主政期间,对外战争一点都没少。公元前249年,吕不韦亲自率军灭了东周(他还会领兵打仗);公元前249年,派大将蒙骜攻取了韩国的成皋、荥阳,设置三川郡;公元前248年,再派蒙骜夺取了赵国的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座城市;公元前247年,派大将王龁攻取了魏国上党等地,设置了太原郡……战争很多,为了不让大家心烦,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总之,吕不韦为秦国最终兼并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样是打仗,人家吕不韦却打出了不一样的水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成本控制;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打仗也有预算:每次出兵,都讲究计谋;每次作战,都尽量避免硬仗、恶仗。反正,就是争取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控制好成本,才能不赔本!如果是商人,我们就称其为精明;换成了政治家,这就应该叫做智慧。

第二,菩萨心肠;大家可能很奇怪,打仗还能有菩萨心肠?哎,人家吕不韦就有!吕不韦反对在战争中进行大规模屠杀,提出了兴“义兵”思想。所谓义兵,就是“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

简单点说,就是打赢了之后,不杀人、不放火、不抢劫。在战国时期,这绝对是菩萨心肠!这种心肠虽然不能普度众生,但,对于秦国一统天下,意义可是十分深远。

第二个例子,离间魏国信陵君君臣。

这事有点复杂,咱们得从头说起。

公元前247年,秦国派大将王龁、蒙骜进攻魏国。王龁、蒙骜都是久经战阵的名将,一通猛攻乱打,很快就占领了魏国的大片领土,打得魏军节节败退。

魏安釐(li)王魏圉(yu)愁得饭都吃不下了。

也是实在没办法了,魏王只好派人去请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魏无忌是魏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当时,他在赵国,而且,已经在赵国呆了整整十年!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咱还是从头谈起吧。

公元前258年,秦国大将王龁(还是他)围攻赵国首都邯郸。邯郸被围一年,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就向魏国、楚国求援。

魏王还真不含糊,马上就派大将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救援。然而,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魏国的大军刚刚走到边境,秦国的使者就到了魏国,使者威胁魏王:赵国马上就要完蛋了,谁敢救赵,秦国接下来就揍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