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 / 1)

参考文献

Www.Pinwenba.Com 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田克勤.博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导师的作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

张豪锋,卜彩丽.略论学习生态系统.中国远程教育,2007(4)

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罗明东.教育技术学基础——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南国农.信息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技术学报,2008(9)

Realizingthe Information Future:the Internetand Beyond.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马克·斯劳卡,著.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M.Benedikt.Syberspace:First Steps,Cambridge MA:The MITPress,1994

冯务中.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Wilson,B.G.Metaphorsforinstruction:Whywetalkaboutlearningenvironments.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5(5)

陆根书,杨兆芳.学习环境与学生发展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8(7)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0(4)

蒋泽标.学习共同体的基本问题.http://www.qzbyxx.com/shzz 2/shzz/show Article.asp?Article ID=797,20070323

冯锐,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5(3)

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郑葳,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全球教育展望,2007(4)

J·莱夫,E·温格,著.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王蔚虹.博士生质量影响因素权重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09(2)

李云鹏.由美国博士生课程看创新人才培养——以教育学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王珏.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教育技术导刊,2005(9)

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郑旭东,孟红娟.在联合中走向变革: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景观.远程教育杂志,2011(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顾小清.应对挑战:促进学习的整合途径——美国“AECT2009年会”综述.开放教育研究,2010(1)

王小雪,程东元,程小珺,等.赛博变革:在我们相互连接的世界里学习——AECT2010年会评述与思考.远程教育杂志,2011(1)

王小雪,陈小珺,崔国强,等.庆祝3.0:设计、学习与社会群体——从2011AECT年会审视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远程教育杂志,2012(1)

王龙.地平线研究报告及其启示.中国远程教育,2009(7)

NMCHorizon Report(2012Higher Edition).http://www.nmc.org/publications/horizon-report 2012higher-ed-edition,20120904

刘永贵,郑旭东.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趋势——EDUCAUSE年度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战略议题解读.开放教育研究,2008(6)

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刘长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马丁·特罗.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濮岚澜,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马丁·特罗.信息与通信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陈运超,译.复旦教育论坛,2003(1)

D·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G·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詹青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Glenn R.Marchi.Theroleofthe Internetinlearningorganizations.http://www.eric.ed.gov,20100718

Nouf Khalid.The Internettechnologyanditspotentialcontributiontoresearchin Sau-di Arabia:possiblefactorsinfluencingitsutilization.http://www.eric.ed.gov,20100718

Aydin,S.Attitudesof EFLlearnerstowardsthe Internet.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7(3)

任友群,王旭卿.创建学习新平台——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张建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刘遵义.高等教育创新的机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钟志贤.用信息技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开放教育研究,2009(2)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黄荣怀.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开放教育研究,2010(1)

景红娜,陈琳,赵雪萍.基于Moodle的深层学习研究.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1(3)

钟志贤,成丽娟.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陈家刚.技术支撑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

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开放教育研究,2012(2)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远程教育杂志,2011(2)

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远程教育杂志,2011(5)

王佑镁.信息技术与学习变革.现代教育技术,2003(1)

赵青梅.基于互联网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干扰初探.电化教育研究,2007(7)

吴安艳,熊才平,黄渤,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1(3)

王卫军,王文君.教学中技术应用价值取向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2010(8)

王青.技术、工具,抑或存在方式——网络之教学意蕴的认识论省思.复旦教育论坛,2010(4)

梁林梅.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教育技术规划》解读.开放教育研究,2010(4)

The Sloan Consortium.Growingbydegrees:onlineeducationin U.S.A.,2005.http://www.sloan-c.org/publications/survey/index.asp,20120823

梁林梅.美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的高原期透视及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0(3)

Goingthedistance:Online Educationin United States,2011.http://sloanconsortium.org/publications/survey/going_distance_2011,20120401

陈家刚.技术支撑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

罗琳霞,丁新.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评述.开放教育研究,2007(4)

王龙.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实施成效明显.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http://news.jingpinke.com/details?uuid=e 82db 6a 3133a 1000b 350e 724242786ee&object Id=oid:e 82dfc 72133a 1000b 387e 724242786ee,20111114

李海伟,徐乃庄,王福胜.基于天地网的优质教育资源东西部共享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05(5)

郑旭东.杜德斯达特:直面无声袭来的危机.http://www.edu.cn/li_lun_yj_1652/20091118/t 20091118_422218.shtml,20091118

郑素侠.互联网使用与内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以武汉高校的抽样调查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08

The Next Decadeof Open Sharing:Reaching One Billion Minds.http://ocwmit.edu/about/next-decade/Initiatives,2012107

王立.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计划十年回顾与展望.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4)

李运福,傅钢善.网络学习中反思性学习及模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2(2)

章伟民.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中国电化教育,1997(7)

王珠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理想.http://www.wxjy.com.cn/yantaohui/image/szh.ppt,20040109

凯斯林·克里斯托弗.明智的使用技术——借助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新途径.大卫·沃德.编/令人骄傲的传统与充满挑战的未来:威斯康星大学150年,李曼丽,李越,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OCLC简介.http://www.oclc.org/asiapacific/zhcn/about/default.htm,20120604

王左利.“十二五”倒计时.中国教育网络,2010(9)

顾立平.网络信息查询行为调查:博士生与研究生学术信息获取.http://ir.las.accn/bitstream/12502/1170/6/003.pdf,20100718

尹睿.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困境与转向.中国电化研究,2009(6)

梅家驹.虚拟学习空间与真实学习空间.现代教育技术,2001(2)

刘啸霆.当代跨学科性科学研究的“式”与“法”.光明日报,20060328

数虎图像.虚拟实验室国内外研究的状况.http://www.cgtiger.com/news/552.html,20090706

赵向阳,朱滢.互联网——心理学研究的新工具.心理科学进展,2002(2)

黄慕雄.高校教学型虚拟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5(9)

王济军,魏雪峰.虚拟实验的“热”现状与“冷”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11(4)

人大经济论坛.http://zh.wikipedia.org,20101227

Wendyeye.土鳖发TOPSSCI.http://bbs.pinggu.org/thread 127817111.Html,20111208

张志,刘文婷.论公民的互联网表达及其法规制问题.现代传播,2009(1)

小木虫.http://baike.baidu.com/view/1909168.htm,20101227

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任衍具,魏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柯惠新.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综述.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 =2747,20051128

邢建民.男男性行为(M**)人群对中国艾滋病流行的影响:一项以网络为平台的M**人群调查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李阳琇,曾德超.美国大学终身聘任后评审制政策的网络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比较教育研究,2006(2)

庄丽君.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英才教育研究——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教改连读班的调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2010

余建华.从定量到定性:网络调查的人文转向.电化教育研究,2012(2)

曾迎春,李定梅.采用电子邮件访谈形式对护士工作压力的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22)

田友谊,邱月.媒介环境及其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2011(5)

冯建华.价值视野下的实践正负效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李晓娟,吴志功.法国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罗尧成,谢安邦.“相关和集中”:博士生个体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8(7)

杜文超.开启世界课程资源共享的先河——MITOCW项目评析.现代教育技术,2011(4)

国外名校课程视频风靡网络,可能冲击我国.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012/08/content_1167297.htm,20101208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1)

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王晓阳,蓝劲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7

李艳,Kim E.Dooley.James R.Lindner.美国优质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远程教育杂志,2011(1)

李艳.美育高等农业教育在线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研究与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07(5)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08年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讲话.http://web 5.pku.edu.cn,20081122

郑旭东.杜德斯达特:直面无声袭来的危机.http://www.edu.cn/li_lun_ yj_1652/20091118/t 20091118_422218.shtml,20091118

梁林梅,李逢庆.信息技术与大学经历:北美高校的现状及特性评述.远程教育杂志,2012(2)

苌庆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真谛是什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

周巧玲,柳铎.博士研究生导师的角色与责任——概念框架的建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陈国强开博客增进与学生沟通.http://www.39kf.com/education/college/shsmu/20081129534078.shtml,2012531

陈国强.我们的研究生怎么啦.http://blog.shsmupath.com.cn/View Blog.aspx?id =190,20120531

殷小平,游玉华.谈潘懋元教授的博士生培养之道.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李宏利,雷雳.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1(4)

李辉.网络虚拟交往中的自我认同危机.社会科学,2004(6)

Harris JR.Whereisthechild’senvironment?agroupsocializationtheoryofdevelopment.Psychology Review,1995(102)

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开放教育研究,2005(4)

徐卉,编译.世界教育创新会倡建博士生虚拟网络.东方教育时报,20120210

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新举措.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1/20110225231412046627421/20110225231412046627421_.html,20021120

Annamaria Silvanade Rosa.New Forms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 Doctoral Training:Internationalisationandthe International Doctorate One Goal,Twodistinct Models.Higher Educationin Europe,2008Volume33,No.1

钟志贤,王水平,邱婷.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视角.中国远程教育,2009(4)

王怀诗,曹惠娟.检索式学习:意义、方式与发展.中国远程教育,2009(4)

批判性思维.http://baike.baidu.com/view/556718.htm,20100801

张梅,印勇.批判性思维:研究生开启科学创新之门的钥匙.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

冯锐,杨红美.基于故事的深度学习探讨.全球教育展望,2010(11)

毛景焕.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外国教育研究,2000(8)

钟志贤.教学设计的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李树怡,文兰佃.简论探究式学习.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

Thuhang T.Tran,Cheryl B.Ward.Emotionsandthe Internet:AModelof Learning.http://www.eric.ed.gov,20100718

李锋,王荣良.基于知识创生螺旋理论的网络学习环境建设.中国远程教育,2009(2)

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信息迷航.http://baike.baidu.com/view/521600.htm,20110503

吴伟敏.网络学习中的信息迷航问题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1(10)

王冲.网瘾症的基本问题探析.教育科学,2004(2)

信息素养的布拉格宣言.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view-134483,20100322

王静,编译.美国加州大学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05(3)

Charles M.Vest.Why MITDecidedto Give Away All Its Course Materialsviathe Internet.The Chronicleof Higher Education Review,2004(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20629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 20120330_760603_9.shtml,201200629

罗刚,佘雅斌.“我和你”师生关系及其建构——信息对称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电化教育研究,2010(8)

David H.Farrar.Redefining ITLeadership:AProvost’s Perspective.EDUCAUSEReview,2010(34)

赵亮.论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视野下的学习革命.湖南师范大学,2004

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刘献君.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教育试验与研究,1999(5)

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任衍具,魏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徐希元.当代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R·赖丁,S·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李克东.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改革.广西教育,2004(6)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中国电化教育,2001(2)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9)

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电化教育研究,2003(1)

李芒.技术与学习——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平行分论坛六“教育信息化”.http://www.expo 2010.cn/a/20100516/000056.htm,20100516

约翰·D·布兰思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D·H·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祝智庭,顾小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9

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王晓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高文.学习科学的关键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梁宁建.应用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高慎英.体验学习论——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王锡苓.互联网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研究——互联网在西部农村的两种应用模式的探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侯杰泰.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张英丽.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埃文·塞德曼.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周海涛,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1)

杜文超.开启世界课程资源共享的先河——MITOCW项目评析.现代教育技术,2011(4)

黄黎明,高凌飚.学习方式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02(2)

胡斌武.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的选择.上海教育科研,1996(9)

屈林岩.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08(1)

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心理学动态,2000(4)

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王福胜,刘少雪,庄丽君.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变革:特点、个案及启示.现代教育技术,2010(8)

王福胜,刘少雪.互联网影响博士生学习方式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2(2)

王福胜,刘少雪.互联网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11(8)

王福胜,刘少雪.互联网对博士生学习共同体的影响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