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互联网影响博士生对等式学习共同体(1 / 1)

5.3 互联网影响博士生对等式学习共同体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J.Harris)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认为同伴对一个学习者的社会化功能非常重要。Www.Pinwenba.Com 吧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博士生学习同伴的强化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导致对等式学习共同体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向互联网上延伸,一个通过互联网向学习共同体外部延伸。

5.3.1博士生对等式学习共同体向互联网上深入发展

互联网为博士生学习搭建了在线学习共同体,与传统博士生学习共同体相比较,虚拟学习共同体具有不同的特征、作用和阶段。

首先,博士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多样性特征。一是内部结构的多样性与变化性。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由于其成员来自多个地区,有的甚至跨国界,成员在线时间不确定,所以其内部结构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且其内部组成结构也具有多样性。二是认知工具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出现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如通过论坛进行离线协商讨论,通过网络会议进行在线演讲,通过协作软件进行在线协同编纂电子书籍,博士生在线学习方式由纯个别化学习转变为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其次,博士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支持博士生学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相对比较可信。首先,要经过十分严格的专业和文字审核;其次,大多数文章会经由“同行评议”;再次,网站吸引了大量科学专业人士,web 2.0的模式使得读者可以随时挑刺。它的价值观就是严谨有容,独立客观。这些都保证了科学松鼠会的文章的质量和信度。我非常喜欢这个网站,有空就到上面去看看,一方面可以找点灵感,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别人做点事情。(D209)

5.3.2互联网使博士生对等式学习共同体向外部拓展

传统的博士生学习共同体以导师为学术核心,以图书馆为资源中心。现在互联网以其强大的渗透性、扩散性,打破了博士生学习共同体内外之间、外部资源与内部信息之间的边界和壁垒,从相对封闭走向更加开放,出现了新的态势和趋势。

介绍给中国的同行。在前互联网时代,这恐怕是一个大的难题,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则变得比较简单,在发表文章的作者介绍中有她的电子邮箱,再跟她交流了之后,得到了西尔瓦娜·罗萨教授的肯定和支持,并同时发送了相关文章做参考,编译后的文章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