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 1)

蒙太奇论 富澜 438 字 6天前

整整一年以前,1928年8月19日,在我还没有着手剪辑影片《总路线》时,我曾在《艺术生活》中写道:

……“歌舞伎”中… … 有一种对戏剧“刺激”的统一的、一元化的感觉日本人对每一戏剧手段不是看作不同感染范畴(作用于不同感官)的不可通约的单元,而是看作戏剧的统一单元。Www.Pinwenba.Com 吧

每一手段作用于不同的感官,但其设计(每一个别“片段”的设计)却是针对对大脑刺激的最终总和,而不考虑它通过哪条渠道发生作用……(《艺术生活》,中,我在指出歌舞伎与有声电影的相似——这一“出人意料的接合点”的同时,还写到了组合视觉形象与声音形象的对位法。

……要掌握这种方法,必须养成一种新的感觉,即用一个“公分母”对视知觉和声音知觉进行通约的本领……然而声音知觉和视知觉是无法通约的。

它们是不同向度的值。

而视觉泛音和声音泛音却是同一向度的值!

这是因为,如果说镜头是视知觉,音调是声音知觉,那么,无论视觉泛音还是声音泛音却都是总和的生理感觉。

所以,它们是属于同一类性质的东西,不属于视觉或听觉的范畴,这些范畴只是达到这种感觉的通道和途径。

其实对于音乐的泛音(差拍)来说,已经个适用“听”这个词。

对于视觉泛音,也已不适用“看”这个词。

它们两者响了一个同一类属的新公式:“感觉”。

音乐泛音的坪论和方法已有所研究并为人所知(德彪西、斯克里亚宾)。

《总路线》则确立了视觉泛音的概念。

在视觉泛音和声音泛音的对位冲突上,就将诞生苏联有声电影的结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