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份工作 科顺的初出茅庐1(1 / 1)

生活不相信眼泪 鲁中堂 1757 字 6天前

第一份工作 科顺的初出茅庐1

(1999年6月到1999年12月)

翘首以盼的1996年的高考成绩终于揭榜公布了。Www.Pinwenba.Com 吧那年我不幸只考了520多分。这个成绩如果放在现在,上二类本科是绰绰有余的,就是换了一些当时教育事业不发达的省市,也能混个本科读读。但对于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教育指导思想,高分人才比比皆是的湖北省来说,这分数就实在不值一提。那年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42分,一分就能压倒黑压压的一大片人,我差了近20分啊,如此成绩只能让我混个大学专科读读。我从小就在长江之边的宁静小城(鄂州)长大。这里有一所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高校-------鄂州高等专科学校,我选择该校进行生造。父亲希望我学医,将来既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也能让我衣食无忧,因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医生都不会失业。

一晃三年过去,1999年夏季,我们面临毕业,同学们都面临就业问题。家里有医院关系背景的同学,一点不着急,或是整天踢足球,搞的学校操场尘土飞扬;或是围在寝室里,秉烛通宵打“拖拉机”;或者成双成对,卿卿我我的在学校柳荫小道上,忙着最后的花前月下。而大部分同学的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庄稼人,哪里有能力安排他们进医院工作呢?这部分同学或计划读本、考研,或参加各地举办的毕业生人才交流会会,进行求职。听人传言,1998年,黄石市即将退休市领导的儿子医学本科毕业,想进当地一家三甲医院,也要交2万元的门槛费。我家既没权势,又拿不出多少银子,家里对我的前途很是担忧的。为了让我能在医院上班,父母没少求爷爷、告奶奶,能找的亲朋好友都找遍了,大家都表示无能为力。有人建议让我先就业,再择业。但如何先就业?这个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毫无门路。

这天,我和兄弟李福鹏半卧着身体在各自的铁架高低床上复习功课,寝室兄弟肖明辉回来了。他放下手中的物品,兴奋的告诉我们,刚才他路过学校行政大楼门口,看见宣传栏上张贴着用人单位的招聘通知,是深圳一家名为科顺公司来学校现场招聘计算机板卡销售人员。宣传栏旁,一桌、一椅、一人,就是简单的招聘现场,然而即使这样不起眼的条件,也吸引了不少求职同学,大家围成一圈,陆续有人参加现场面试了。但肖兄弟没有挤进去看,而他也想去碰碰运气,让我和李福鹏陪同前往。

我们放下手中的课本戏说:“我们陪你去,没有问题啊!不过到时候,我们应聘上了,你不是没有机会了么?”肖兄弟笑着说:“你们能上也好啊,没有关系。”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单纯的,我能听得出他是发自肺腑的回答。一骨碌从床上跳了下来,我们照照镜子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一起去参加科顺公司的面试。

挤进人群,我发现面试的主考官是个身材高挑、秀丽端庄的美女,看样子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她分别问了我们三人的情况,让我们现场写下各自简历。我那时还不清楚简历要怎么写,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经历,重点讲述了小学升初中0.5分之差与重点班失之交臂,初中升高中同样3分之遥功败垂成的难忘故事(我之所以两次无功而返,却是被数百名家里走后门的同学抢去机会),和这其后自己奋发图强高二时考入理科重点班的经历。差不多写了一个小时,完成之后,我发现李福鹏和肖明辉还在那儿奋笔疾书,估计他们也一样,以前没有写过求职简历。

三人书写完毕,主考官以次看后,对我们的描述表示满意。她告诉我们:“科顺公司的总部在深圳,老板也是鄂州人。老板在北京和武汉两地刚成立了分部,公司正值招兵买马之际,需要我们这样的热血青年加入公司。不过我们还需要参加复试,地点在武汉分公司,届时由宋总经理亲自面试。如果我们被公司录用,工作地点在武汉分公司,给出的待遇是试用期500元的月薪,转正之后800元,公司提供住房,但不提供餐饮。”这样的待遇在九十年代末的内地还算不错,我们无不自鸣得意。整个学校,有资格参加科顺公司复试的就我们三人,这让其他系,特别是和计算机相关学科院系的同学那个羡慕嫉妒恨啊!

N年之后,我在网上无意中看见当年这位主考官的简历资料:赵海萍,1976年出生,福建人。曾就读湖北省鄂州市财校,会计专业。

由于是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洽谈的交流场地,如果用人单位和我们达成用工意向,校方要向每位学生收取400元的招聘交流费。我们让赵小姐不要告诉学校我们初试告捷的消息,赵小姐对学校这种做法惊讶的同时,也为我们愤愤不平,便答应我们的请求。然而毕竟纸包不住火,学校方面最终知道我们不愿意交钱,对我们冷若冰霜,但是我们才不管呢。

按照约定时间,李福鹏、肖明辉和我一起坐上城际大巴前往武汉,路上又遇到奇遇。李福鹏和我嘻嘻哈哈谈论赵海萍同学是如何漂亮和贤淑,旁边一位中年妇女问我们,“是不是到科顺公司参加面试?”原来她是科顺公司的财务,饶晓玲。以后我和饶姐成为同事后,拉起家常才得知她父亲和我父亲是大学时代的同学,真是无巧不成书啊!但我此刻一下紧张起来,“坏了,别人是不是觉得我们这些大学生那么轻浮。会不会将此事汇报给公司领导?如果这样,我们面试还有戏唱么?岂不是鸡飞蛋打,白欢喜一场。”而她全然不提我们刚才的戏言,她说:“她也是鄂州人,今天正好去武汉公司上班,她给我们带路。”我们都是初到省会武汉,来前还为找公司地点发愁,这下好了,有这样好的向导,我们不用在偌大的武汉找公司位置了。

复试我们的是宋得刚总经理,西安人,30多岁,人比较消瘦,两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显得人精明强干。他分别分面试我们三人,李福鹏和我被公司录取了,肖明辉则名落深山。当初寝室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变成了真,我们为肖兄弟难过。肖明辉年长我们3岁,是寝室8位弟兄中的老大,他为人低调,做事沉稳,待人真诚,我们一直都很敬重他。按理说他是最有实力的求职者,他却落榜了。原因也很简单,肖明辉告诉宋经理,他哥哥在武汉新洲区开了一家牙医诊所,他只是想暂时出来看看世界,将来还要回去帮哥哥打理诊所生意。这样的求职动机,很少有用人单位的主考官能接受的。

就这样,李福鹏和我开始在武汉南极电脑城从事电脑配件的推销工作。电脑城弥漫着独有的土黄色纸皮包装箱和其间夹杂着怪异快餐、盒饭的气味。后来到全国各地的电脑城留下足迹后,发现这种气味居然全国统一,惊人的一致,虽然不怎么好闻,但每次都能勾起我对往事的无限回忆。

公司在武汉的门市装修的非常有特色,普蓝色的墙纸做底色,主墙壁正中央是金色的鹰头形状的浮雕。半米高的柜台上整整齐齐码放着三层绿色“金鹰”牌主板包装盒。在左边墙上的木质展架上,错落有致的摆放着计算机板卡,展厅顶部投射的一道道星光将整个展厅照耀的熠熠生辉。整个门市给人大器、简约之感,这是那些堆满板卡、电源、机箱和键盘琳琅满目的柜台无法比拟的。很多商家都认为是“金鹰”板卡厂商进驻武汉电脑商城。据说该设计完全出自宋经理之手,看不出来宋经理在审美和艺术上有如此造诣。

普通的消费者不知道,其实各地电脑城有两种商家。一种是做计算机配件批发生意的厂家代卖点和各级代理商,另外一种是数量规模要大的多的装机商。后者无论是个体经营,还是有几十号人的民营企业,其实力是不能和前者相提并论的,后者没有货源,只能被迫买前者的电脑配件,先被前者剥削一把,再通过装电脑和做网络的方式,高价卖给最终消费者,赚取利润。科顺公司是台式计算机“金鹰”品牌板卡的华中地区代理商。

老板不允许员工从事装机、做网的工作。这有三点原因,一、不愿意破坏市场行业规则,代理商需要将一定的利润让给下级经销商,不能直接和他们去拼抢最终消费者。二、没有更多的资源投入终端消费者的销售服务工作,三、担心公司部分人员借机浑水摸鱼,虚报帐目,中饱私囊。

我们的工作是将公司的板卡推销给装机商。回眸审时度势,其实老板的生意很好做,我们的工作也颇为简单,在当初那个计算机蓄势待发、即将普及的时代,能搞到货源就是王者,根本不愁销路。但是当初没人指点迷津,这些工作都变得异常困难。如何拉下脸皮,脱下学生气,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