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创意,不忘初心(1 / 1)

专注创意,不忘初心

杨晖

在《开讲啦》节目里,小撒的主持形象是睿智的、幽默的,但在表面无限风光的背后,小撒一直在为这个节目辛勤奉献。Www.Pinwenba.Com 吧每次在嘉宾开讲之后,小撒从来都是安静地坐角落里,非常仔细地听演讲者的每一句话,紧张地记录各种东西。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导演也像搬运工一样,把现场300 位观众的问题纸条收集起来。当演讲者演讲结束后,小撒开始小纸条提问环节。大家可能觉得这是节目里最轻松、最出彩的时候,但这些精彩,都是小撒和我们的导演全神贯注听嘉宾的演讲内容之后辛勤努力的结果。

每期的演讲嘉宾,可能讲了30~60 分钟,但是我们奉献的节目不到20 分钟,可以说是“惜字如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主持人没有一个特别专注的心态,可能很难去捕捉到演讲当中的闪光点,更加难以捕捉到嘉宾的演讲逻辑。任何一档节目的制作,就像我们说的一句最土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然,团队其实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神秘,《开讲啦》是唯众传媒在2013 年10~12 个项目团队当中最年轻的团队制作的,其中80 后、90 后占整个创作团队人数的一半以上。大家一定会好奇:“这么多大咖,这么多牛人,你们是怎么把他们请来的?”我们确实有两个牛导演,其中一位男导演,经常用他自己“奇葩”的手法邀请嘉宾,甚至邀请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女士时也不例外。

每一位在《开讲啦》舞台上开讲的嘉宾,不管他有多大牌,也不管他的演讲能力有多好,他们都是我们的参与者。特别是现场的年轻人那种希望分享嘉宾所有的人生经历、思想与价值观的强烈愿望,激发了我们的嘉宾。

对于一个节目来说,现场灵感的迸发是特别大的惊喜。当然,这也是建立在我们非常充足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可以让这个节目至少保持在一个基准线之上。

我们的导演会有一些节目设计,比如文章的钢管舞,小撒和科比比赛夹乒乓球等等。篮球是世界性的,而且是科比的一个符号;但是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我觉得小撒绝顶聪明,我相信他用筷子一定比科比用得好,夹乒乓球一定比科比厉害。但是看过这期节目的人一定会知道,小撒没有夹住一个球。

又比如,我们节目中有许多“手工”的问题。每次当小撒说“有请某某嘉宾”的时候,8位或者10位青年代表的椅子就会分开。大家觉得那个设定很奇妙。最初,我们确实想做可以自动分开的青年代表席,但是团队没有那么多预算。于是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在这个弧形青年代表席的两边分别绑上结实的绳子,每一次都找两个堪称大力士的场工,在灯光乱闪的时候,趁乱一人拽一根绳子,把青年代表席拉开来。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0157/398290157/398290185/20140815112554/images/128/Image0.jpg

我从业20年,没有给自己放过假,今年夏天我给自己放了10天假去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在飞机上,我看了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了解到《红磨坊》、《芝加哥》等华美的大作都出自这部电影的导演之手。”下飞机后我就发短信给节目组:“莱昂纳多或者巴兹·鲁曼,你们请一个。”其实当时的时间已经很紧张了,结果等我回来,节目组居然回答说:“巴兹·鲁曼马上要来录节目了。”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只是搬运工,把大家想看到的人搬到这个舞台上来。也把大家想分享的思想,搬到这个舞台上来跟大家分享。”如果说这个节目有一点点值得我们感到欣喜的,那就是大家的认可。对于我们来讲,这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工作。

小撒说,工作15年之后,他一定会有一种疲劳感,也会有创作衰竭的担忧。我在这一行里做了20年,这20年的从业生涯,我换了几个跑道,但是唯一没有换的就是这份职业,一直是与电视、视频,与文化产业,与创意为伍。这20年当中,如果让我历数我所做的三十几档节目的话,最让我感动的一定是《开讲啦》。希望它能够指引我们,不断地去追求我们最初的传媒理想,不忘初心,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今天的中国,娱乐节目是一种常态,对非娱乐节目,大家都觉得是“极品”。首先,它难做。其次,它的收视率和广告收益都比不上娱乐节目,而做原创节目更是一种奢侈。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坚持做我们认为是对的、相对安静和冷静的东西?因为我们坚信除了娱乐之外,至少我们还需要深度娱乐;除了深度娱乐之外,我们还需要有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现在是一个极需要信仰支撑的时代,如果有一天中国有3000多个电视频道、几万个电视节目,却没有一两档节目可以真正把一些有关正能量的东西、有关价值观的东西、有思考力的东西传递给大家,这是多么的悲哀。我们身逢盛世,但是我们的电视人却没有能力把好的东西通过好的方式表达出来并让大家接受,我觉得这是电视人的耻辱。所以,从这个意义而言,我特别希望现在刚加入传媒业的同学,像当初我跨入这个行业一样,怀着好奇,怀着忐忑,一步一步靠近这个行业,靠着自己的努力,产生自己的代表作品,并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受众。

在这条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很多时候,放弃,可能是因为待遇的问题,因为太累了,因为做了自己不想做的电视节目。放弃的原因可以有千万条,可是我觉得坚持的原因只要有一条就够了。我觉得,如果真的热爱这个职业,就应该永不言弃。

当年我在湖南卫视创办《男孩女孩》等节目的时候,成就感非常强。当我把这些全部归零,去读博士的时候,我变得一无所有,虽然那时候我已经不再年轻。但是对于我来讲,11年的埋头拉车,少有抬头看路,但这时候终于有两三年的时间可以再次回到学校,那种无比珍惜的感觉是无以言表的。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放弃都是值得的。所以如果有机会,同学们除了练就一副好身手之外,一定还要练就一双慧眼,用一个比较有前瞻性的眼光看看这个行业、看看这个产业的格局,同时形成自己比较完整的传媒价值观。我大概用了将近10万字的笔墨写了我的博士论文,叫作《基于TV2.0理念的电视创新研究》,核心就是怎么把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特征与精神植入到电视创作的新思维理念当中。。

我们都在不断地实践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去把握电视这样一个工具。大家都说现在是一个电视式微的时代,但是对于“内容”来讲,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全媒体时代,在视频生态传播圈不断再造的时代,我们应该庆幸,它会给我们提供很多的机会,而且视频内容已经实现了在时空上的传播和收看自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问自己,“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做出好产品来”,因为最后留下的,是你的产品。

也许在我们想这个节目的点子之前,有很多人都在想,但只有我们做成了这个节目。我虽然反对“成王败寇”的说法,但的的确确,如果做不出来的话,自己说自己很牛,恐怕是没有人买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寻找自己的代表作。比如,在念书的时候,寻找自己最得意的一门功课;在工作的时候,哪怕是安排现场座位的事情,如果能做很好的安排,也会让我有将你从场工变成导演的冲动。

现在大家都怕,舍不得去创新,舍不得创新的机会成本,大家都觉得“拿来”是最方便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点点坚持,可能能让这个世界产生更多创新的产品,彰显创新的力量。

(根据2013年11月《开讲啦》节目制作方——唯众传媒创始人、资深传媒人杨晖博士走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演讲稿记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