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我们不赶时间(1 / 1)

郑晓龙我们不赶时间

你也许不知道他是谁,但你一定知道他的作品:《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以及2012年的热播剧《甄嬛传》。Www.Pinwenba.Com 吧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为时代经典,直指人心。

他是导演郑晓龙。他被誉为中国电视剧事业的拓荒者,更是中国影视圈内著名的伯乐,发掘出冯小刚、葛优、姜文等一批大腕儿。

31年前,29岁的郑晓龙入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他坚持慢工出细活儿。他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第一。导演30年,时间在变,他未变。他始终保持一颗不急躁、不浮躁的心,以慢的态度践行导演人生。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0157/398290157/398290175/20140815112554/images/128/Image0.jpg

1 我们周围的事物都在快速发展,眼看周围人都已经成功,而自己仍一无所有,要怎样面对这种焦虑感?

2 现在大家都在讲成功,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3 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妥当地处理周围的关系?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待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

创作是一件需要慢慢来的事

小撒开场白

有一部电视剧,前一段时间特别地火,以至于大家写东西、说话,或多或少地可能都会受其中的一点影响。说有一个年轻的男孩儿跟他的女朋友说:“小主今日诸事繁杂,以至于容颜略显憔悴。适逢皇额娘着番邦进贡上等之辛辣食材,奴才私心想着,若是小主用来,那定是极好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问他的女朋友,吃炸酱面要不要就一瓣儿蒜。看完这个电视剧之后,你见了面,你要不叫人家小主,你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今天这部戏的导演,就来到了这个舞台上。

我跟别人谈话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这么一句话,就是要有耐心,不要着急。我们处在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1982年我大学毕业到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那时候电视剧有一个奖项叫繁荣奖,一个单位一年拍过的电视剧超过12集,就可以获得繁荣奖。到了2012年,我们国家一年总共拍了17703集电视剧。什么都在超前发展,什么都在快,火车在提速,高速公路在修,盖大楼也在讲究速度。

很多年轻人现在也在追求速度,希望大学一毕业就能有好的工作,能迅速地积累财富,能迅速地买房子、结婚生子。我们的人生都在加速。

但这里面存在着特别大的问题。这种速度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的是什么?不是快乐,而是不快乐,是焦虑,是紧张。拍电视剧也是如此,太快了会有问题。人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17000多集电视剧,一年平均每天要播60多集才能播完。这造成了钱的浪费、人力物力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把题材给浪费了。拍了播不出去,或者是拍了播了没什么影响,这没意义。所以说,慢一点点,把速度放下来,把数量减下来,把质量提上去。

《金婚》这部电视剧源于有一次我爸和我妈吵架,那时候我爸爸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去,于是我跑回家去听他们唠叨,我爸爸说我妈妈年轻的时候,怎么怎么好,到老了,变成现在这样了。而我妈妈就说,我爸爸年轻的时候,怎么怎么让着她了,到老了,现在也不让着她了。后来我开车回家,在路上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拍一部电视剧,名字就叫《金婚》。这部电视剧的第一集不叫第一集,叫第一年。第一年荧幕上一朵玫瑰花儿,第50年50朵玫瑰花儿。

恋爱、结婚、生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还有孩子的教育,以婚姻生活的这些方方面面为主,再讲50年来中国的变化,讲中国平民的历史。我觉得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有了想法后我开始写剧本,但光第一集就写了13稿。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写不下去我们就停下来再开会。

《金婚》里面的大量的故事,有的是我家的故事,有的是他家的故事,谁家的故事都有。每个人都把智慧集中在这一部戏里头,整个过程虽然缓慢,但是我觉得,它会变成一个有质量的东西。这两年我遇到过一些香港、台湾地区的导演和创作人,他们对这部片子的感受比《甄嬛传》还要好,因为它更难创作出来。

拍《甄嬛传》也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剧在拍摄的过程当中还在不断地改。有场戏是甄嬛怀孕,她知道自己保不住孩子,就决定趁这个机会嫁祸皇后。这场戏要到屋里去拴福袋,就一定要把皇上调开,把其他妃子们都调开,才能让甄嬛和皇后之间发生冲突,之后的事情才能发生。故事的情节必须按逻辑来。

再比如《甄嬛传》里为了争宠或者上位而钩心斗角,有人觉得这样不好,但封建社会的世袭制度就使它必然是一夫多妻制。你想想她们内部,肯定要互相争斗,这就是封建社会的这种黑暗制度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近些年我们的很多作品把封建社会的宫廷写得阳光明媚,皇上至情至性,妃子们在里面快乐地生活,弄得很多人说自己也想穿越。我觉得这才是有价值观判断方面的错误。老是说封建社会的生活多么好、宫廷多么好,你相信这么多女性面对皇上能你好我好、一片阳光、非常和谐吗?不可能。钩心斗角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历史的真实。《甄嬛传》播出以后,有些年轻人在网上说,看来穿越回去没什么好处,还有些人感叹今天的一夫一妻制是多美好的事儿。

我们还对小说进行了很大的修改,把它落地,变成了清朝雍正年间的事情,还把甄嬛的性格修改成一开始是单纯、不谙世事的女孩儿,让她在后宫生存的过程中逐步变得工于心计,而且越来越心狠手辣。这是一种批判,是把一种美好摔碎了给别人看的过程。一部好的作品应该对时代、对历史有认识价值或批判价值,收视高、赚钱多、拿奖多,不等于精品。琼瑶后来对这个片子说了一番话,她说:“《甄嬛传》是讲爱的,是讲大爱的,是讲爱不成而产生的悲剧。”我觉得说得非常好。

有些人觉得《甄嬛传》火了是因为我一直在等待,终于等到了正确的时机,在大家都看腻了穿越雷剧的时候推出了这么一部正统的剧。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说的慢不是说要去等待时机,它只是放慢,而不是等待。我买《甄嬛传》小说时是2005年,那时候雷人的穿越剧还不流行,观众也还没对雷人剧审美疲劳,在写剧本的时候,我根本没想过等待机遇的问题,我只是想我自己,想我自己的对和不对。你慢的时候,你就等于什么都不干吗?你同样还在往前走,但是可能每一步都走得更扎实。

不能说的真相

观众:影视圈是一个很容易名利双收的地方,您却一直很低调很低调,火的是您的作品而不是您。

现在大家都在讲成功,我有时候会想,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把成功的标准降下来一点儿?有一个词叫小富即安,我觉得也是件挺好的事。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假如你对生活就是这种憧憬,这个愿望对别人没有伤害,还能让自己快乐,我觉得为什么不好呢?难道非得大富大贵才能快乐吗?

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说:“啊,你成功了,你就跟我们说让我们慢、别着急,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不认为我成功了。用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没成功的时候也是这么慢。拍《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把小说变成剧本,差不多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拍《金婚》,从我有这个创意到找王宛平编剧,然后到开拍,光剧本就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甄嬛传》,从小说出来到剧本完成,花了四年半的时间,都是非常慢的。其实对我来说,慢也是一种享受,是享受剧本创作的过程,享受头脑风暴的过程。

这也是我刚才说的,不要着急,慢一点。剧本没有改好,我们就停一下,稍微停一下,把剧本改好了我们再拍。不要赶时间,为了赶时间,怕钱不够用或者其他什么的,最后的结果就特别不好。

慢一点点,会对我们的创作很有帮助。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0157/398290157/398290175/20140815112554/images/128/Image1.jpg

慢下来,享受人生路上的风景

上大学之前,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在那之前,我当过5年的兵,还去过黑龙江建设兵团。那会儿年轻气盛,朋友被别人抢了粮票,我们就去跟人家打架,然后我挨了一刀,刀扎在肩膀上7厘米深。那时候我从北安火车站走出来,满地都是血。一路走到北安医院,我就看着两个医生按着我的肩膀,把刀“噌”地拔出来,然后血就“呼”地冒了出来。我盯着肩膀看,觉得自己干了一件特别不应该的事,至少不应该这么气盛地去跟人家动手打架。在那以后就再没有打过架。

唯一一次例外,是在拍《北京人在纽约》之后,我跟冯小刚、王朔一块儿去看演出。有人插队,我们就特别不高兴说:“你不要插队,你应该排队。”那边说:“啊,有什么了不起的。”“欸,横什么横啊,你。”然后就打起来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我们的人生过程当中,有年轻的阶段,有年轻的过程。人生是一整个过程,在这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有每一个过程的精彩,也都有每一个过程的无奈。记住自己的精彩,也记住自己的无奈,你的整个人生才会变得丰富又美丽。

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自己根本停不下来,觉得自己一无所有,非常焦虑。但是焦虑起不了什么作用。放慢速度,耐得住寂寞,慢慢地往前走,人生可能会更快乐、更幸福。

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现在年轻人这么多的**。比如说我们没想到过自己有房子,我们不可能想象自己有汽车。我们那会儿有一本书就觉得很快乐,吃一顿好饭就觉得很快乐了。总体来讲,比起以前,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好时候。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复杂,有这样那样的无奈。我们不要想去选择时代,况且我们也选择不了。

我们要做的,是在你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里,去追求幸福,寻找幸福,因为幸福永远存在。

其实我们的不快乐很多是来自于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当中,你就特别不快乐。什么是最快乐的?不是有房子就最快乐,不是有钱就快乐。我觉得悟道之喜是最快乐的。为什么呢?咱们有句老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你吃一些东西,那是小喜,是一种小快乐,是一些小趣而已。可是你的悟道之喜,就是大喜。人生那种突然产生灵感的过程,是特别快乐的。

还是举《甄嬛传》的例子,里面有场戏是甄嬛生孩子。我不知道皇宫里生孩子是什么样的,古书上没任何记载,我也没在戏里看到过。那要怎么生呢?后来我想,前面要有走来走去的小丫鬟,还要让那些小丫鬟撑起被子的四个角,弄个屏风,太医要在屏风外头。

我觉得还不够像,后来突然看到拍摄现场有好多花,灵感突然来了,让同事把花搬进来,把花瓣撒在她的被子上。这个过程一下子变得贵气了,有了在皇宫里面生孩子的感觉。我心里顿时放松了,而且有一种创造的感觉,以后别人拍皇宫里生孩子,恐怕也会这么拍了。

我这么跟你们讲,你们谁能耐得住寂寞,先在家里面好好读几年书,等到你再出来的时候,你会比别人高一截儿。就好像你打拳,你要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这是一种功力。别那么浅,一天到晚瞎忙,回过头来想想,你没有留下任何回忆。

也不用着急想去从《甄嬛传》里学以后职场生活的技巧,你也学不到,有很多东西到了那个年龄,你才会有感悟。不要着急,千万不要急于往前奔,急着去挣那么多钱,你没有挣钱的过程,就

郑晓龙的爱情观没有挣钱的那种快乐,你会没有感悟。我想,我的儿子18岁时,我会告诉他,到25岁的时候你会什么样,人到中年的时候你会什么样,到了50岁的时候、年过半百的时候,你的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的感觉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早一点感受到这些,并且告诉自己的孩子,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爱情是自己内心的一个感悟似的东西。就是你会老在想他,比如说我到一个好玩儿的地方去,我想她(我太太)如果在就好了;我吃一顿好饭的时候,我觉得她在旁边也能吃上就好了。就是你老会有这种念头,这时候你就觉得,她可能就是你这一辈子的爱人。

我觉得作为年轻人,就要享受现在年轻的过程,享受你们生活的这种快乐,享受你工作的过程,享受你跟朋友交往的过程,享受恋爱的过程,享受跟父母在一块儿的过程。

我至今还很遗憾的是,该为父母做的事,我都没来得及做。那年我拍《北京人在纽约》,我爸爸生了非常重的病,在医院抢救。医院告诉我我爸爸病危,于是我立马赶回北京,然后待了一个星期。

临走时我在我爸爸床边,他把管子什么都拔掉,坐起来,就说了三句话:第一,把钱还上——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贷款拍戏;第二,把戏拍好;第三,注意身体。说完他就躺下了。走之前我忍不住,我想跟他说“爸爸我爱你”,我有一种感觉,我再也见不着他了。但是我仍然说不出来。最后临走的时候,我趴在他耳边,用只有我能听见的声音,说了一句“爸爸我爱你”,然后我就站起来走了。北京**的走廊特别长。我走到那个走廊上,使劲仰着头走,我就怕旁边护士那些人看见我,怕人家看见我的眼泪。

我们家人是那种不好意思说出“我爱你”这种话来的。我妈妈是2008年5月份去世的,非常突然,她什么话也没留下,什么也没有说就去世了。我觉得特别遗憾,我没在她活着的时候告诉她,让她知道我是非常爱她的,我是非常爱我妈妈的一个儿子。对我来讲,这是非常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所以,到今天我都觉得,无论爱谁,包括爱自己的家人,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要告诉他们,这一点特别特别重要。等到他们走了,你再想跟他们去说这话,就晚了。

要想清楚这些事,想清楚什么事情往前放,什么事情往后挪,把速度放慢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的人生,有利于我们的作品,有利于我们这个社会更踏踏实实地进步。对事情要有耐心,对国家的发展要有耐心,和人的交往当中也要有耐心。比如朋友之间交谈时,要能够倾听别人说话,别人说完了,你认真了解别人的意思了,再去回答。很多年轻人习惯抢话,但他们发言时真的理解别人的意思了吗?未必。工作中也一样,要多一些耐心,在拍《甄嬛传》的时候,扮演浣碧的蓝盈莹有一场哭戏怎么也哭不出来,我说“没事儿,我们等你”,她就顺利地哭出来了。

耐心一点,放慢脚步。慢下来,对工作、对人生才更有帮助。

好奇心让我快乐我仍然有那种好奇心。我仍然愿意拍一些我没拍过的题材,比如《新编辑部的故事》。如果在拍片过程中能够尝试一些原来没有做过的东西,我就很满足了。其实这种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小撒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期待的快和慢,但是不管怎么样,快和慢其实只是我们心里的一种节奏,时间是不会变化的,它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我们的年龄,岁月的流逝,身边来的人、走的人,这些东西都不会因为你的期待而发生变化,能够变化的只是我们自己心灵的节奏。在郑晓龙的快慢中,我们可以感受一个导演内心不一样的节奏。这个节奏关乎创作,关乎人生,关乎性格,也关乎快乐。

有的时候慢下来,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可能也是一种态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