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夏上层
清穹云海,清玄道宫内。
一位丰神俊朗,宛如谪仙的年轻道人正端坐于大殿之上。
天夏所处的世域,可以划分为上层,内层,外层三层,再往外的话,便是无尽虚空所在了。
而天夏内部,以内层为核心,天夏子民基本都息居在此层。
似苏迟目前所处的东庭洲陆,便是位于内层之中。
而内层往外,则是由二十八颗地星所构建的外层了。
这是天夏上层修道人,在降临此方世域时,以大法力构建的一层保护内层的屏障。
而最后的上层,又名为清穹云海。
此地乃是天夏上层用镇道之宝—清穹之舟,开辟而出的清穹洲陆。
而后又用另外四件镇道之宝,镇定诸维、隔绝外机。而清穹之舟,其气可镇定万物,开辟乾坤,化演诸物,在此舟的元磁之力下,诸世方得存在,诸物方得运转,其亦是天夏渡来此世之主舟。
清穹云海此地,便是天夏上层力量玄廷之所在。
天夏之中,只要修为力量达至上层境界,便需要在玄廷之中登记造册。
故而这玄廷之中,皆是由上境修道人组成。
玄廷之中,则由十四位廷执组成,其中真修廷执八位、浑修廷执四位、玄修廷执两位。
而在玄廷之上,还有着六位超脱外世的执摄存在,居处为云海之上,一般不会干预玄廷行事和理会凡世俗务,但掌握着天夏的整体走向,权柄极大。
此地的清玄道宫之主,便是一位玄修廷执。
几乎是在苏迟出现在东庭洲陆的瞬间,大殿之上的年轻道人便有了感应。
他心神一动,向着内层望去。
只是一眼,四大洲陆,海外三洲,尽在其中。
很快他便察觉到了东庭洲陆所发生的异常。
他起意推算一番,便从手中弹出一道灵光,不留痕迹的向着东庭洲陆落去。
......
而另一边。
苏迟同张渊二人,在下了马车之后,便沿着崎岖的上路,一路向上攀爬。
此间山高路险,一个不慎,便有失足而落的危险,但这一点对于他们二人来说,显然并非如此。
他们二人皆有神异在身,一路上,宛如如履平地,身旁的高山之险,反而沦为了赏玩之物。
而在同张渊的交谈之中,苏迟也是明白了所谓的神异究竟是何物了。
但若是要说及这一点,便不得不扯到真修上了。
在真修之中,往往在正式修行以前,皆会修炼一门呼吸法,用以提前培养根基。
久而久之,这种情况逐渐便被普及开来。
真修之中,对于正式修行前的根基培养,也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
“凝元显意、淬元去芜、元成入真”。
三个境界便是对于呼吸法不同的修炼程度的统称,而这一阶段,又被称之为筑元。
有道是“一元初生,万法之始”。
这里取得筑元之意,意在根基。
而到了如今的时代,便有人察觉,这种通过呼吸法,提前蓄养根基的行为,不仅只是对于真修有用。对于玄修,浑修,亦是同样。
渐渐地,只要有能力的,都会在修习玄法之前,先行选择一门上好的呼吸法来修炼。
而当时,张渊在马车上,见他面上隐有一层玉色浮现,便以为他也是同样修炼过呼吸法的人,这才有了后面邀他一同上车论道的事情。
听闻张渊解释后,苏迟推测应该是他修炼未来阴阳劫经后,丹田内的星力自行出现改善体质的原因。
未曾想到还有这番好处。
而一路上,对于张渊隐晦的询问他的师承的问题,他也只是解释,自己在小的时候,偶然遇到过一位无名道人。
那位道人在传授了他一套呼吸法后,便消失无踪了,至今他也是未曾再遇到过。
张渊听闻后,不禁摇头可惜。
随着两人不断交谈,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之中,山顶已是到了。
呈现在他们二人面前的,则是一处看起来颇为老旧的道观。
苏迟举手做檐,抬头望去,只见道观上的牌匾赫然写着“上清道”三个用金漆写成的大字。
字迹飘飘若然,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
苏迟仔细打量一二后,又看向别处,但却发觉其他地方,同普通道观仿佛并无差别。
这时,一旁的张渊率先走去。
苏迟见此,也是跟上。
这家道观分为三殿,在山顶上呈纵向排列。
二人在跨过上清道的门槛后,受路上道童指点,一路穿过“上善殿”、“上灵殿”、“上阳殿”三殿。
最终来到一处宽敞至极的大殿处。
殿内无有任何雕像,装饰,仅在地上设有数十张空置无人的蒲团。
最上方处,正端坐着一位闭目调息的道人。
许是因为出身秦阳大氏的缘由,张渊似乎对于此次玄府拜师一事,极为了解,当即便拉着他往殿内蒲团坐去。
他二人,随意选择了两张相邻的蒲团坐下。
随后张渊便闭目不言起来,似乎是在学着上方那位道人一般。
见此,苏迟倒是不好出言询问,索性也是闭目修炼起未来阴阳劫经起来。
而在二人不久后,陆陆续续的又是进来不少人,渐渐地已是将地上蒲团坐满。
见此,最上方那位修道人终于是睁开了双目。
随后那位道人也不多开口多言,只是讲念出了一段经文。
苏迟等人听到动静,也是睁开双目,寻声望去,只见大殿上方,那位道人正在讲经论道。
下方众人闻言,心知是场机缘,便调整身心,理空思绪,细耳倾听。
渐渐地,殿内诸人,大多数都沉浸在那位道人讲述的大道妙理之中,仅有少数几人,不得其意,坐卧不安。
不知过了多久,殿内的声音突然停下了。
苏迟从入定中醒来,只觉得一阵神清气爽,身心通透无比。
举目望去,只见那位道人正端坐在上。
陈宣此人正是本次负责玄府拜师一事的玄修。
而想要拜师玄府,首先便得领悟大道之章。
方才他所讲述的诸多大道妙理,其实便是启迪殿内诸人,领悟大道之章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