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笛声相合,嫁妆出门(1 / 1)

侯门医女 沧海明珠 2480 字 29天前

笛声相合,嫁妆出门

宁氏点头道:“让小丫头来吧,你去帮二姑娘打点几样南味的点心小吃,还有咱们自己茶庄里的茶叶什么的,明儿二姑娘去长公主府的时候带上。”

金环应了一声,吩咐小丫头好生给二奶奶捏脚,自己又出去安排宁氏吩咐的事情。

这边宁氏洗好了脚,金环已经装好了两种茶叶并一小坛子醉杨梅来给宁氏看。

宁氏笑道:“这醉杨梅我都忘了,亏了你找出来。我记得带了四坛子来,你再拿出一坛子来明儿叫人给大姑奶奶送去,她怕是正想这个吃呢。”

恰好冯嬷嬷进来跟宁氏回话,因笑道:“二奶奶是真心疼妹妹们,对二姑娘是没话儿说了,里外的操心,对大姑奶奶也这般细心。”

宁氏笑道:“二爷一共也没几个兄弟姐妹,如今老太太和老爷太太都在南边,京城里也就两个妹妹了,我当嫂子的不想着她们,还有谁想着?”

冯嬷嬷和金环等几个丫鬟都连声称是,当下宁氏又跟冯嬷嬷说了一些有关姚燕语的妆奁之事,等着姚延意回来方一起睡下。

一宿无话,那日领了皇上的口谕去查刺客的事情,一去半月有余终于有了结果,带着人证物证匆匆回京连夜觐见皇上。进宫后还没到御书房,便恰好听见两个太监说闲话。

“皇上居然封了那个姑娘为五品医女!”

“说的是啊,他们家这回可发达了!连个女儿都是五品官!”

“五品官儿虽然俸禄不高,但却是一道衙门的主官啊!”

“听说皇上还格外开恩,许国医馆里二十名属官都由主官自己任命,你说这得是多大的恩典啊!我的娘哎,二十个属官的缺儿哟!这下子可谓是鸡犬升天咯!”

卫章心里一怔便顿住了脚步。跟随他一起出门办差的葛海见状,忙问:“将军,怎么了?”

“刚那两个太监说什么,你听清楚了没有?”卫章皱眉问。

“好像是说国医馆?还有什么五品官?属下没怎么听清楚。”葛海摇摇头,又诧异的问:“咱们大云朝什么时候多了个国医馆?”

卫章摇了摇头,说道:“不知道,走吧。”

这次行刺的事件透着诡异,卫章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出了苗头并顺藤摸瓜找到了那些人。又经过一番奋战,刺客一共还剩六人,死了四个,活捉了两个。

这两个有一个自己咬了舌头,虽然没死但成了哑巴,幸亏卫章机敏,在另一个咬舌之前卸了他的下巴,没来得及。

经过一番秘密审讯,得知这些人并不是东倭人,而是北高黎人。

北高黎人因曾经与大云朝开国皇帝歃血为盟,共同打天下,后来却背信弃义,投靠了北胡,使太祖爷背腹受敌,差点殒命。后来太祖爷腾出手来,一气之下率领五万铁蹄将其驱逐至黑水以北苦寒地带,差点把这些人灭族。

这支北高黎族人在极北苦寒之地挣扎了百余年,繁衍生息,渐渐地缓过劲儿来,却依然贪恋着之前的故土,一直想收复失地,报仇雪恨,只是苦于没有那个力量。

这次他们从东倭人的手里重金买了这些弓弩,目的就是一举刺杀掉大云朝的皇帝,引起大云朝国乱,好趁虚而入,收回他们的祖居之地。

皇上听完卫章的话之后,冷笑道:“区区七八个人加上几只弓弩,就想要了朕的性命?简直不自量力!”

卫章躬身站在龙案之前只恭敬的应了一声:“皇上所言极是,这些高黎人从来就不知天高地厚。”

话虽然这样说,但这件事情想起来也真是叫人后怕。若是皇上身边没有对方的人,他们又如何能摸清皇上的踪迹进行刺杀?

但是过了这么多天了内奸的事情还没有眉目,皇上想想又觉得十分生气,便问:“那人有没有招供是如何得知朕的行踪的?宫中,朝中,到底有多少人是他们的同党?!”

卫章忙回道:“回皇上,这个刺客现在已经是奄奄一息,臣不敢再对他用刑了,想让这人稍微恢复恢复再行审讯。若不然,一口气弄死了他,就没有活口了。”

“嗯,说的也是。”皇上虽然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君臣二人沉默了片刻,皇上终是累了,便摆摆手:“那个刺客暂时移交到天牢看押起来,你先回去吧。”

“是,臣这就去办,臣告退。”卫章再次跪拜之后,从御书房退了出来。

从宫里出来,卫章带着葛海回去带那两个活着的刺客,把人送往天牢。葛海皱眉道:“将军,这两个人送到天牢里去不会有问题吧?万一牢里也有他们的内应……”

“闭嘴!天牢是什么地方?”卫章低声斥责了一句,其实他巴不得把手里的人交到天牢,那样他就能轻松的睡一觉了。不过葛海一问这个,他的心里也恍惚了一下。

皇上去避暑,本来就带的人不多,只有几个得宠的后妃和六部要员随行,但还是泄露了行踪。谁也说不准天牢里当差的那些人就都那么可靠。

可是,皇上金口玉言,违逆的话便是谋反。细细的思量了一番,卫章还是决定听旨办事。

便连夜把两个人送进了天牢后,卫章回到自己府里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连着半个多月的奔波劳累此时终于回到家里,他却一点都不觉得疲惫。

看着府中处处都是崭新的,长矛还特意去买了一些盛开的木芙蓉来摆在院子里,茶杯粗的花木种在合抱粗的青花瓷大花盆里,碧绿的枝叶之间开着拳头大的花朵,粉红娇黄,娇艳欲滴,怎么看都透着喜庆。

长矛这厮还学了一句特别吉祥的话:芙蓉芙蓉,夫贵妻荣。

“哟!爷回来了!”卫章站在院子里看花,便听见身后一声惊喜的欢呼,长矛一溜儿小跑上前来躬身请安,然后又一叠声的吩咐:“快去准备热水给爷沐浴,那个谁,你去把厨房的叫起来,赶紧的给爷准备饭菜!”

“这几天家里怎么样?”卫章一边往里走,一边问长矛。

“回爷的话,家里一切都好。该准备的东西小的都准备了,那女儿红的绸子小的买了一百匹,小的量算了一下,各处都挂红,一百匹也不算多。所以小的又叫人准备了一百匹大红绡纱。噢,对了,贺夫人叫人送来了一对儿桂树,奴才闻着那香味儿极好,便叫人放到燕安堂的院子里了。贺夫人不俗,她送的东西,想来我们新夫人是喜欢的。”

卫章笑了笑,又问:“国医馆是怎么回事儿?”

“说起这话儿,奴才得给爷道喜了。皇上下旨,朝廷设立了新衙门,叫大云国医馆。命国医馆专管各类珍奇药材,古方,以及各类疑难杂症。皇上还下旨让张太医主理国医馆的事宜,又封了咱家新夫人为五品医官,协助张太医料理国医馆。哦,皇上还说了,姚总督的次女善调教人,国医馆二十名属官的位置就不让吏部操心了,让国医馆主事自己从民间挑选。”

说到这里,长矛又笑起来:“对了,皇上还让国医馆为宫里调教一些医女。这会儿那国医馆的衙门还没修缮好,门口儿便闹成了集市,很多民间的郎中都想去谋个差事呢。若不是锦林卫守着,那国医馆的门没修好就得挤破喽!”

卫章听了这些话,无奈的摇了摇头,心想真不知道皇上是怎么想的?姚燕语救了皇子一命,结果黄胜却给了这样的封赏,这不是要把人给累死么?

沐浴过后,卫将军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小厮正好送了饭菜进来。卫章便吩咐长矛:“去叫大海过来一起吃饭。”

“来了。”葛海应声而入,显然是算准了饭点儿来的。

这边卫章和葛海二人刚饱餐一顿还没来得及去补觉,唐萧逸便匆匆的进来,惊讶的说道:“将军,听说皇后娘娘把丽嫔给送到庵堂里去了。”

“嗯?”卫章皱眉:“你什么时候开始关心这些后宫之事了?闲的你。”

唐萧逸叹了口气,又压低了声音说道:“据说丽嫔打发人往天牢里送了饭菜,还带着一壶毒酒。”

卫章的眉头跳了跳,转头看向葛海。

“不是吧?这么快?!”葛海万分惊讶。

“再详细的属下就不知道了。若是没有凭据,皇后也不会骤然发作的吧?”

卫章淡淡的哼了一声:“谁能保证这不是借刀杀人?”

葛海和唐萧逸对视一眼,还想说什么却被卫章给堵回去:“事涉后宫,你们两个都把嘴给我闭严实,半个字儿不许从这里露出去,否则我们都死无葬身之地。明白了?!”

“是,明白。”葛海和唐萧逸都凛然应道。

卫章摆摆手,说道:“行了,忙了这么多天,累都累死了。我要睡一觉,你们爱干嘛干嘛去。”

“我也要睡觉。”葛海说完,便一侧身直接在榻上躺了下来。

卫章抬脚踹他:“滚回你自己屋里睡去。”

葛海跟死猪一样一动不动:“哪儿不都一样?反正都是将军府的房子。”

卫章无奈,只得去自己的床上拿了一挑毯子丢到葛海的身上,葛军门那边已然打起了呼噜。

唐萧逸摸了摸鼻子,笑道:“老大,将来嫂夫人进了门,会不会嫌弃兄弟们?看来我们都该自己出去买个院子了。”

“等你们成婚的时候再说吧。光棍儿一个,搬出去也不怕饿死?”卫章给了唐军门一个白眼,转身躺去床上,然后又赏他两个字:“滚吧。”

长话短说,经过卫姚两家一番忙碌辛苦,终于到了八月二十六这天。

这天是姚姑娘送嫁妆的日子,这可是头等大事儿。

天不亮,长矛便麻溜儿的起身,把将军府里一干奴才都叫起来,先把府中里里外外都洒扫一遍,门缝儿都不准沾一丝灰尘,地面更不准有一片草叶儿,连门前的青石台阶,拴马桩,上马石,石狮子等全部用干净的抹布擦拭三遍。

姚家这边,姚凤歌带着女儿头一天晚上便住过来,和宁氏二人把姚燕语的嫁妆仔仔细细的理了一遍,全部打点整齐,用大红丝绸系好,贴了大红喜字儿。

因为抬嫁妆的下人不够,姚延意特地跟韩熵戈借了两百名青壮家丁来,还专门为这些家丁订做了黑底绣紫红万字不到头花边的丝缎短褂,大红方巾裹发髻,大红汗巾子系腰,黑色丝绸长裤,紫红色绑腿绑住裤脚,束进崭新的千层底皂色短靴里,干净利落,喜气洋溢。

床榻桌椅等大件全部装车运送,拉车的牲口全部是枣红马,马头上系着大红花。车夫的打扮同抬嫁妆的一样,一律都是新衣新鞋。

因为早就查过,卯时正是吉时,这些人不到寅时便都到位了。卯时整,姚邸大门口鞭炮响过,头一辆马车的车夫高高的吆喝了一声,甩了一记响鞭,开路。后面的马车相继跟上。

床榻,橱柜,桌椅,案几等大件儿的家私一共六套,分别装了三十二辆马车,浩浩荡荡的出了巷子。前面的都拐过了街口,最后面的才刚起步。

马车后面是小件的嫁妆,诸如各色古董摆设,四季衣裳,绸缎,皮草,金银铜锡各种器皿,从梳妆镜梳妆盒到脸盆脚盆马桶等物,大大小小一应俱全,一共收拾了九十九抬。

送嫁妆的两个妥当人是姚燕语的奶娘冯嬷嬷和姚凤歌的奶娘李嬷嬷两个,前面自然有冯友存,姚四喜带着李忠等十几个年轻家丁骑马护送,冯嬷嬷和李嬷嬷两个人各自乘车随后跟着。另外还有十对齐全的仆妇跟在后面。

这些人是要看着他们家姑娘的嫁妆妥妥的安放在新房子里的。哪一件儿该放在哪里,都是定好了的,决不能混放乱放,坏了规矩。

八月底,恰好是金秋时节,天高气爽,碧空如洗。第一缕晨曦便给云都城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一大清早,云都城里便有人开始行走,早点摊子天不亮就摆了出来,行走贩卖的小商也开始了吆喝。

车队一路前行,马蹄声和银铃声不绝于耳。

姚家送嫁妆的车队一出现,这些来往行人和小商小贩们便都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

走路的不走了;上工的也不急了;卖早点的不卖了;打豆花儿的不打了;炸油旋儿的不炸了;蒸包子的不争了;吃早饭的把嘴巴一抹也不吃了;挎着篮子卖鸡蛋鸭蛋的也不吆喝了……

大家一起挤在路边,替姚姑娘数起了嫁妆。

Baidu
map